产品品牌企业“三段论”拷问中国服装人
生意社3月8日讯 进入服装圈多年,突然觉得自己空前迷茫,笔者非常不解的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干嘛非要和几个基本的概念过不去,说得不好听一点,服装圈看起来的繁荣,无非是一场场的概念秀,比如创新,比如品牌,比如设计,凡此种种,直教人有一种小沈阳小品中看到大海想吐的感觉。
我们这个行业,不缺自信满满的创意家,也不乏腰缠万贯的实力派,最缺的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观一叶而知秋的“时尚哲学家”,这也恐怕是导致这么多年来中国服装业一直停留于“躯干产业”,而无法迈向“头脑产业”的惊人一跃的重要原因吧。
笔者注意到白领的苗鸿冰和依文的夏华分别在不同场合表达过“拔剑四顾心茫然”般无奈的内心沧桑,恰如风雨飘摇的百年前政治强人李鸿章的那句感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伴随着“风景这边独好”的大国崛起的民粹主义心态,中国服装业的天花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
扪心自问:“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做服装?有时候,回到原点,或许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年初,中国服装协会拿出了一份服装强国路线图的草稿,认为中国服装强国应具备以下四大特征:应该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有主导位置,科研、技术及标准要全球领先;时尚文化要拥有国际话语权;品牌影响力开始辐射全球,采购商团队运作覆盖全球;企业开始具备较强的全球市场掌控力,市场盈利、抗风险和转移损失能力大大增强等等。
如此勾勒,令人激动,然而偏于宏观叙事的愿景,更令人感慨。在激情满怀的背后,中国服装的理性支撑在哪里?
在中国,做服装其实离不开这样的“三段论”:产品––品牌––企业。在中国服装业,做产品的占绝大多数,做品牌的也是少数派,做企业的却是寥寥无几。产品是什么?产品其实和设计不可分,一位国际著名设计师说得好:“我不是设计师,不过是裁缝而已。”并不是说做产品的最为低端,这三者其实是可以并列的。和产品相关的概念是世界工厂,是中国制造,然而检视一下,中国服装有多少个性的因子,又有多少产品能让人感到原创的力量呢?在很多老板的字典中,已经把“生产”、“加工”、“贴牌”抠掉了,似乎不如此不足以实现从“制造”向“创造”的咸鱼翻身,殊不知如此这般恰恰暴露的是掩耳盗铃的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