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赵丰:加强对蚕桑丝织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赵丰
生意社3月10日讯 国家应加大对蚕桑丝织文化的支持,建立“中国蚕桑丝织保护研究中心”,设立“中国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建立“丝绸文化创意园”。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蚕桑丝织产业受到严重冲击,传统的手工织造技艺面临失传,各种蚕桑习俗正在逐渐失去生存的空间,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很多不利因素。
首先,“东桑西移”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然而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却是不利的。东桑西移将使浙江省杭、嘉、湖地区和江苏省苏南地区的人逐渐放弃植桑养蚕,中国蚕桑丝织文化将失去传统和文化的根基。
其次,工业化生产格局下,高质能的化学纤维又大大挤压了丝绸的传统空间,丝绸的传统文化属性越来越弱。因此,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赵丰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对蚕桑丝织文化的支持,增加蚕桑丝织普查、调研和传承、保护的经费,建立“中国蚕桑丝织保护研究中心”。
二、在蚕桑生产历史较久、目前仍有蚕桑生产的浙江杭、嘉、湖一带设立“中国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并在保护区内建立蚕桑丝织非遗技艺馆,将蚕、桑、丝、织、染、绣等全过程中的传统生产技艺,以及文化习俗、民间说唱和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综合展示出来,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中国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三、维持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化,与丝绸生产机构、设计院校合作,建立“丝绸文化创意园”。
以上措施有利于文物保护、文化传统传承和品牌发展,其目的是促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推动蚕桑丝织产业升级走向国际,从根本上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