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将棉布卖到美国去
生意社3月12日讯 王小平个子不高,身材消瘦,衣着普通,如果不是开着那辆保时捷卡宴Turbo,很难想像他就是中国轻纺城台州商会的常务副会长,每年仅出口到美国市场的一款棉布就有1000万美元。
王小平虽看上去比较年轻,其实已是个“老台商”了,1986年开起小作坊,1990年来到柯桥卖布,20多年的“商龄”让其有着丰富的经历。每每交流间,他的一双眼睛一扫而过时,似乎很多话不介绍他都已知晓。初次见面,听说我们是台州来的媒体时,他的眼里闪出热情的火花。
王小平是路桥蓬街人,他所居住的光明村附近还有一个大华丝织厂,属于乡镇企业。而靠近光明村的椒江下陈,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纺织品基地。这种地缘的背景似乎注定了他要与丝、布等产品打交道。1986年,他听说下陈有几家个体户靠一部纺织机一年就赚来1万元,成为引人注目的“万元户”。这一消息深深地刺激了年轻而有活力的王小平。他从家里拼凑了4000多元,从杭州购入一台纺织机,成为村里生产纺织品第一人。村里很快掀起了一阵开展丝织生产的热潮,家家户户都凑钱买机子,开足马力来赚钱。
不过,这种原布一般还需要染色,台州当地缺乏这方面的技术,王小平与村民们一起将布送到绍兴染色。绍兴是浙江的老纺织基地,有着纺、织、染等各个生产环节的优良生产技术。绍兴虽然有技术,但是没有布料市场,相对而言路桥市场是一个绝佳的交易平台,将光明村家家户户生产的纺织品消化掉,并销往全国各地。
因此,当年光明村一带,包括下陈等地的布料基本上都走一条曲折的产销路线:台州纺织——绍兴染色——台州市场交易。
到了1988年,绍兴政府因地制宜,在柯桥办起了中国轻纺城。由于产业优势的引力,大批的行业人士以及大批的纺织产品被吸引到了这里。1990年,敢冒敢闯的王小平与一批朋友结伴前往柯桥,并迅速在中国轻纺城占了自己的桥头堡——布料摊位。
事实证明,王小平此举有着一定的先发优势,绍兴强大的纺织产业支撑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中国轻纺城迈入了高速发展期,很快在全国打响了不小的知名度。1994年,100多个台州人再次组团进军柯桥,结果没有一个人回来,他们与王小平一样,迅速加入到当地的产销经营活动中去了。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那段时间是布料销售形势最好的时光。
货源是最为关键的一道环节,除了自产的布料外,王小平还先后到江西、临安、江苏吴江等地考察。只要销路对头,或是能赶上潮流的布料,他们就加紧进货。
与此同时,王小平在路桥蓬街的几台织布机加班加点生产的布品,一批又一批地运往义乌,然后销往全国各地。不过,七八年前,王小平已经不做这样的生意了。通过朋友介绍,他认识了一位来自美国的经销商,得知美国市场上极缺高品质的鸭绒棉布。这种布一般用于床上用品,王小平敏锐地感觉出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
家里买的第一台纺织机是王小平自己慢慢“摸”会的,在纺织业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王小平也成为半个专家了,他决定自己来研发这种布料。
这种产品说白了其实很简单,就是将鸭绒织进棉布中去,但怎么保证鸭绒的稳定性和布料的舒适性却是很有技术含量的。王小平经过反复地尝试,终于研发出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凭借这一产品,王小平迅速打开了美国市场,每年1000多万美元的高级棉布仍远远满足不了美国市场。
这种全新的棉布的利润是普通棉布的8倍,也难怪当时有5家美国的经销商闻风而动,虎视眈眈地盯住了王小平的存货。
王小平凭借这种棉布一举成名,美国“太平洋”、“斯彼林”等业内公司还专门邀请王小平到其驻上海的办事处讲课授道。
如今像王小平这样将生意做到大洋彼岸的经营户在中国轻纺城里并不是少数。王小平说,现在市场里的一些经营户都守在摊位上,那里只是一个“门市部”,是展示产品的地方。更多的时候,现在的经营户都盯牢手中的手提电脑,只要来一份订单、一个电话,成批的布料就能从他们联系的生产基地源源不断地进入集装箱,发往全球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