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用工短缺”:凸显就业压力矛盾
生意社3月16日讯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对当前的就业形式作出了总结式描述,“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一时间“结构性用工短缺”这个此前鲜见报端的新词引起更多人关注。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就业的预计目标也已经定为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在就业压力持续增加的同时,为何会出现“结构性用工短缺”这一矛盾?究竟什么是结构性用工短缺?如何化解这一短缺与就业压力并存的矛盾?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每年新增1000多万劳动力,这让就业成为与医疗、住房、教育等几大民生问题并列的社会难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9年比往年的就业压力更大,2008年底至2009年初,我国失业率达到4.3%,创出近4年来的最高。同时,近年来由于中国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毕业后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就在中国就业压力持续增加的同时,近年来广东等地却经常出现“招工难”、“民工荒”等现象。今年年初,这一矛盾表现更加突出,民工荒、招工难成为不少企业尤其是沿海一带民营企业面临的“头疼”难题。
如南方某市经贸局年初调查了辖区内176家规模企业节后开工情况发现,该市六大主导产业企业的开工时间、开工率情况不一,结构性缺工现象比较突出。其中机械装备制造、铜加工及新型材料、环保新能源等主导产业的企业已经开始正常生产,基本上没有产生严重的“用工荒”现象,但袜业、纺织服装、珍珠业等主导产业均存在开工迟、招工难的情况。该市有关负责人当时分析,这三个产业的大部分企业到元宵节后,甚至更晚才能开工或恢复生产,并且预测纺织服装企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用工短缺现象。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邓维龙谈到广东“用工荒”时表示,目前主要是结构性的用工短缺,所谓结构性短缺就是说大企业不缺,中小企业缺;普工不缺,高级技工缺;长期稳定工不缺,那些季节工缺。
显然,结构性用工短缺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如何理解这一现象的产生?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表示,目前空缺岗位需求主要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这部分需求农民工难以满足,但高校毕业生又不愿从事。同时,我国城市化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吸纳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这就造成不少地方七成企业出现用工荒,甚至出现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越来越接近的现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出现用工短缺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回暖,外贸订单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有一定增长。二是由于生产加工和服务型企业劳动力流失加快,造成企业用工需求增长,在春节前后劳动力供求旺盛阶段,供求矛盾更加突出。三是薪酬问题。我国沿海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薪酬不高,但在这些地方生活成本高,造成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收入除去生活成本,可能和在内地生活差不多,因此一些农民工选择留在本地或到中西部地区务工。四是与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等转变有关。据调查,目前劳动力市场上“80后”和“90后”农民工达1亿左右,他们的工作要求出现了新变化,对职业发展、收入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强了。五是目前中央对新农村发展非常重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逐步提高,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农民选择在当地创业和就业,劳动力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尽管现在还很难判断结构性用工短缺与就业压力持续增加这一矛盾是否将长期存在,但至少这一矛盾的出现已经引起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有业内人士认为,就业的最大难点不是待业人数太多,而是就业观念的偏差和人才结构的不合理,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首先要转变观念。特别是对于高校毕业生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等待观望、待价而沽、好高骛远和盲从攀比的“四种就业心理障碍”,既不利于求职者实现顺利就业,又不利于企业正常开工,更不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以及社会稳定。
但除此之外,更深层次的矛盾必须加以重视与解决。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市长孙云飞建议,应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实施现代农业,畅通用工信息渠道等方面着手解决。全国人大代表、淄博市政协副主席王法亮在“两会”期间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就是发展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技能和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