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科技创新成为最现实最迫切需要
生意社4月21日讯 一年前,纺织等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为我国纺织工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而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大考”中,纺织行业对以科技创新振兴产业有了深刻的感悟。
调整振兴引导行业主流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纺织行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又为我国纺织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纺织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对纺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张延恺在今年春季面料展上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了产业振兴的目标,即调整市场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调整振兴规划在将结构调整放在突出位置的同时,特别强调了科技创新对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纺织工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尤其是提到加快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数据看,今年1~2月我国纺织行业(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累计实现投资2187197万元,同比增长23.26%,增速较2009年全年水平(13.86%)提高9.40个百分点。其中江苏省投资增长最为突出,其次为安徽、山东、浙江、江西、河南等省。与去年同期相比,投资增长最快的为内蒙古、天津、黑龙江、安徽等省市区,增幅分别为513.64%、159.00%、154.79%和81.65%。数据表明,在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内生动力驱动下,在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纺织业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纺织业投资持续增长,区域布局显著变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
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但长期以来中国产品主要是贴牌出口。由于品牌和营销网络没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加工企业获得的附加值在国际价值链中只占20%左右。这说明中国纺织工业转变增长方式要有两个着力点,即提高科学技术和品牌的贡献率。特别是在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中国纺织企业目睹了具有科技实力的成长型企业较强的抗危机能力和危机修复能力,这些优秀企业在危机影响下仍然实现了良好的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那些能够对抗危机并实现良性发展的纺织企业具有一个共性,就是始终将科技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并能够找准提高科技贡献率的着力点。这些成功企业大都将科技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大幅度提高先进装备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研发投入的力度,大幅度提高员工队伍素质。这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缺一不可。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2009年是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最大的一年,也是我国化纤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最大的一年,这既是产业的要求,更是市场竞争的结果。2009年,化纤业一共淘汰137.2万吨落后产能,力度前所未有。以聚酯行业为例,目前新上项目至少要达到日产900吨,这将使企业能耗水平下降20%,综合成本下降15%。技术进步还使我国化纤产品差别化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
淘汰落后产能后,资本并未离开纺织行业,而是转向发展先进生产力。“一吨竹纤维比普通棉浆纤维能多卖5000到6000元,成本低2000多元;一吨碳纤维则能增加利润20万元。”吉林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进军介绍道。
在节能减排方面,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认为,科技创新为纺织行业节能减排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纺织行业“十一五”总体降耗和环保指标预计可顺利完成。
在调整振兴规划的指导下,2009年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关键词是“科技创新”。如果说调整结构是中国纺织行业应对危机的主要任务,那么科技创新则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可以肯定,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将是一个创新能力提高和技术进步对行业发展作用越来越显著的过程。
山东如意集团董事长邱亚夫在谈到高新技术的作用时说:“我们生产的羊绒面料是目前所有发达国家,包括意大利都做不出来的。100%的羊绒,每米只有180克重。这种产品过去很难纺到80支,现在我们通过技术创新纺到120支,比原来轻了1/3。”这就是“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纺纱技术。该技术不仅可应用于棉、麻、毛、丝的纺纱,实现超高支纱线的纺制,而且使以前难以利用的原料成为纺织原料,具有资源充分利用、缩短加工流程、降低能源等优点。
目前,环境资源约束增强、要素成本上升、品牌建设滞后等深层次矛盾是制约我国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纺织行业必须要发挥科技创新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的积极作用。对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认为,纺织企业调整振兴的目标最终要落实在科技创新这一点上。以往讲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需求,但今后科技创新可能将变成企业生存和竞争的基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