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用纺织机械走热 必须与用户需求对接
在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应用中,提出要重点发展以宽幅高强工艺技术为主的土工格栅、土工布、防水卷材等多功能复合材料,高端土工布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提高到50%;加快推进针刺、水刺、纺粘等先进工艺和高性能纤维在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生产上的应用,新材料比重由20%提高到50%;支持多功能篷盖材料、膜结构材料等轻量化特殊装饰用纺织材料的开发应用;支持采用高性能纤维开发风力发电机叶片、航空和航天器预制件等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年产量达到5000万平方米;开发节水灌溉、储水材料和缓释包装材料等农用纺织材料;加快手术衣、隔离服、仿生器官等医用纺织材料及制品的开发和应用;推广纺粘、熔喷、水刺及其复合非织造工艺技术,突破“三抗”(抗微生物、抗血液、抗酒精)手术衣、隔离服等科技攻关项目的产业化难题。
在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中,要求加快产业用纺织品机械开发和产业化。
而在《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要结合实施《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粗细联、细络联、高速织造设备,非织造成套设备、专用织造成套设备,高效、连续、短流程染整设备等为重点,推进纺织机械自主化,其中多种设备与产业用纺织品有关。
在两部《规划》颁布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又相继颁发了多份文件鼓励发展纺机设备,也多有涉及产业用纺织品所需的设备或关键零部件。
除了直接扶植的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等政策也使得产业用纺织品市场扩大,并传递到相关机械设备领域。
发展方向:必须与用户需求对接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理事长朱民儒这样评价国产产业用纺织品设备现状:尽管国产设备在价格上要低,但相当一部分国产设备质量不及进口设备。高性能设备生产高端产品,竞争上自然处于高位,低水平的设备竞争往往引起价格竞争、原料竞争,无形中给市场造成不好的影响。同时他也认为,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祝宪民则在对整个纺机行业内进行比较后认为:国内企业生产的产业用纺织品设备水平并不低,如无锡润源、常州八纺机等企业做的多轴向经编机,郑州纺机、青岛纺机制造的短纤维梳理设备,宏大研究院、邵阳二纺机等开发的纺粘设备性能都很好。
国内生产的产业用纺织品机械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还有差距,但是差距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大了。以熔喷非织造布生产线为例,以前国内生产的多是间歇式,稳定性差,现在国内也能生产连续式的设备了,档次已经不低。
祝宪民认为,产业用纺织品设备要想提高,就要从可靠性上下功夫,另外新产品的研发要依据下游用户的要求来做,纺机企业要先和用户接触,能够制造出满足对方要求的设备,了解使用行业想要发展的重点工作,不能自己闭门造车,做出了产品人家不能使用——以人造血管为例,或许已经有企业能做,但是做出来是否能用尚待考验。
转型提示:宏观掌控与自由发展结合
意识到产业用纺织品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许多从事其他领域的企业也试图进入这个行业,相应地也有纺机企业试图从其他方向转到产业用纺织品设备的开发。对此,祝宪民说,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正在积极引导,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入,但要量力而行。转型是要付出代价的,新品研发要有大量的投入,一个新产品要经过试验和不断改进,推到市场要有两三年的时间,企业要谋划好是否能承受这样的成本,并制定出合理的策略。以常州宏源为例,这并不是一家很大的企业,但是在从事产业用设备开发时走出了自己的路:企业本身既是设备制造商,又是用户,生产多轴向经编机的同时也生产经编布。并且,企业与高校联合起来一起开发产品,这样产学研结合,并将自己的使用经验用于研发,很容易实现产业化。
许多产业都受到过这样的挫折:当产业处在上升期时,很多人受利益驱动,一哄而上,初期市场竞争并不激烈,但什么东西一好卖,做得多了,就会导致过度竞争,最终必将有一部分企业被淘汰,造成资源浪费。朱民儒对目前熔喷、纺粘非织造布行业的低水平重复深表忧虑。产业用纺织品设备企业如何避免走一哄而上再淘汰的弯路?王军的观点是,任何一个行业都应该是宏观掌控和自由发展相结合,最主要还是要靠市场的无形之手来调节,让企业看清利益与风险,最终自己决定是否投入。但是从国家和行业角度要有一个大的框架,对资源浪费重复建设有一个前瞻性的预测,定下一个大的框架,然后在这个大的框架里面进行相应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