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优势丧失后 温岭鞋业何去何从?
事实远非如此简单。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温岭鞋业就提出品牌经营的发展思路,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温岭鞋业虽涌现了1家国家出口免检企业(宝利特)、4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浙江省名牌产品、7个浙江省驰名商标,但从总体上看,仍呈“小、低、散”格局。
“每一个产业都有集聚效应,温岭鞋大多是低档鞋,吸引的也是采购低档鞋的客户。你突然做高档鞋了,一是没有这个技术氛围,另一个是采购高档鞋的客户也很少到你这里来。”盛建勇这样分析。2006年,温岭一知名鞋企上马真皮鞋生产项目,一年后这个项目无疾而终,据说原因是销路不好。
卓凌公司是温岭市鞋革业商会会长单位,也是温岭鞋业领军企业之一,至今还老老实实地做贴牌生产。“企业发展要有切合实际的定位。我们不是品牌开发的精英,我们能做的是生产的精英,做好自己的产品,让更多的企业采购你的产品,然后贴上他们的牌子。”盛建勇说。
但是挑战这个观点的企业很多。从2008年开始,齐江、太源等鞋企陆续上马真皮鞋生产项目,且供不应求,销售价连连上扬。同是真皮鞋生产,为什么此前的那家知名鞋企会失败,而齐江、太源会成功?潘克诚认为主要在于时机问题:“这几年不断有企业尝试真皮鞋生产,慢慢就形成了集聚效应,企业再上马真皮鞋项目就容易多了。”
与此同时,生产童鞋的福德隆公司斥资500万元打品牌广告,并在全国各地开设专卖店,至今已有7家,产品供不应求,零售价甚至卖到一双100多元。“为什么能卖这么贵?因为用的鞋材都是高端的,款式自主设计。最重要的是产品初步形成了品牌效应。”福德隆公司董事长朱富德说。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