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织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生意社7月28日讯 中国投资咨询网讯为促进纺织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交流各地的成功经验,共同研究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7月13日,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在山东青岛召开了“全国纺织老工业基地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研讨会”。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陈树津,青岛市副市长吴经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负责人,以及各地纺织行业、企业的代表近40人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峻主持。
是情结,更是一种责任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自己不能把纺织老工业基地对行业、对国家曾经做出的巨大贡献搁在一边。这是一种情结,更是一种责任!”王天凯指出,从目前情况来看,有些地区纺织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工作已见成效,但国有纺织企业的包袱依然沉重,依然存在劳动生产率不高、人员冗余等各种困难。
“截至今年5月,全国纺织工业企业数量达几十万家,规模以上企业53342家。其中,国有纺织企业643家,国有纺织企业职工50余万人。”陈树津指出,各地纺织老工业基地曾经为行业发展、为国计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纺织老工业基地从区域经济大局出发,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改革成本。
纺织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无一例外地要遇到“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处理不好,不仅不能解决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现有职工安置问题,还很有可能造成有悖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不良后果。
吴经建表示,纺织业是青岛的“母亲产业”。几年来,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按照“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机制得到根本转换、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资产调优、主业调精、产品调高、整体调强”的改革调整思路,青岛纺织在解决富余人员多、债务负担重、技术装备落后等关键问题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全面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王天凯强调,当今时代,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纺织老工业基地要想继续生存发展,首先要认清形势,认清自身的竞争能力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理性的取舍,并朝着新的目标迈进。
多交流,需要沟通平台
研讨会上,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河北、山东、辽宁、陕西、湖南、河南、新疆等地的纺织行业、企业相关负责人纷纷介绍了各地老工业基地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经验体会以及遇到的问题。
“对企业无情,对职工有情。在纺织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经营不好的,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该关的关,该倒的倒。但是,对于职工,我们必须全力安置好。”青岛纺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闫勇说得很动情。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席时平这样总结上海纺织的深刻变化:“产业调整带来了产业升级。在经历了‘伤筋动骨’、‘脱胎换骨’之后,上海纺织实现了‘凤凰涅’。”
天津纺织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吕增仁介绍了他们的一条经验:在天津纺织东移的过程中,由于初期资金不足,天津纺控采取“进退有序展开,先进后退”的策略,在新建的工业园初步形成吸纳能力后,纺织企业开始陆续退出。这样可以缓解资金不足和大批人员安置等方面的问题。
“纺织老工业基地转型之路该如何走?通过研讨会这样一个平台,大家可以相互沟通交流。各地政府对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有重要的支持作用,老工业基地要深入分析自身状况,理顺今后转型发展思路,与当地政府保持充分的沟通。”王天凯表示,作为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协会将责无旁贷地为纺织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铺路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