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纺织商家关闭在中国的工厂:他们打什么算盘?
生意社8月13日讯 一个北佐治亚州的纽扣制造商作出了令人费解的举动:关闭了位于中国的工厂。
“嗨,美国制造总是最好的”,Scovill扣件有限公司流水线负责人AngieKastner说道,“我并不想让任何人失业。但我确实很高兴美国人又多了几份工作。”
Scovill退出廉价的中国市场转而撤回美国,这是一个少见的警世寓言。中国,并非对所有制造业都是天堂。
Scovill的总裁是第一个表示在中国大陆失败的人。但确实,中国经济的增长令工资、企业预期和生活水平纷纷上升,令美国企业在这里(中国)获利越来越难。
美国制造商口中所谓的“中国价格”(节省30%-50%的成本)已经不复存在。Scovill公司退出中国之后,立刻发现在卡拉克斯维尔(俄亥俄州城市)比在中国更划算。同时,由于它撤回美国,170个美国人得以保住他们的工作。
“但是,别指望从中国撤出就能扭转美国的就业局面”,专家表示。每个公司在全球市场都面临不同的挑战。例如,Scovill的墨西哥客户就从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迁往中国。
“五、六年前,所有人都涌去中国,我们当时认为也应该去,以维持竞争力”,工厂经理MichaelLowery说,“我们因此学到了惨痛的一课。我们在中国失败了,我们对所处的环境一片茫然。但我们回归美国的决定,会是一个成功的开始。”
Scovill是至今仍然运作的历史最悠久的企业之一。1802年创建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沃特伯里,曾在1812年的战役中为美国海军生产制服。卡克拉克斯维尔的工厂距离亚特兰大北边90英里,开设于上世纪50年代初,十年前,这所位于北佐治亚州的工厂里有500个工人制造纽扣、钩扣、扣眼、按扣和拉链。
目前,Scovill扣件公司在佐治亚州有250名员工。他们为婴幼儿连体衣生产按扣,为Wrangler牛仔裤生产纽扣,还生产橄榄球头盔的皮革下巴带。
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Scovill的婴幼儿连体衣客户纷纷进军中国,牛仔裤客户也打算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分得一杯羹。2004年,Scovill在深圳建了一间工厂、几幢宿舍和一个餐厅。他们雇佣了大约500人,开出的时薪是2.2美元,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个相当诱人的数字。
“制造商和管理部门以为,牛仔裤今后都会在亚洲生产,但并非完全如此”,Scovill总裁StewartLittle说,“在墨西哥的工厂已经很高效了。在西半球生产这些牛仔裤仍然有利可图。”
Scovill的拥有者,纽约的一个私募股本公司,决定将其转为一个有更大利润空间的外商独资公司。这给他带来了麻烦。Scovill的实地管理人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英语流利的香港人。但来自中国内地的工人们并不喜欢这个上司。而且中国的另一个习俗让他们措手不及:农历新年。这一天,成千上万的工人都会回家度过一周的假期。
“大约20%-25%的工人不会回来,我们损失巨大”,Lowery说:“在一年内,我们会失去大部分工人。这是超出我们预期的难题。”
中国快速崛起的中产阶级对收入有更高的要求。优秀的人才可以挑选工作岗位,在那些竞争激烈的经济特区尤为如此。在这个过程中,Scovill失去了一批精英,他们不得不耗费时间培养新的员工。
此外,不仅是Scovill,很多公司都遇到了宏观经济层面的问题。人民币升值、油价和运输成本的上升,导致Schovill向墨西哥的牛仔裤工厂出口的成本升高了。Lowery形容墨西哥的关税高得“令人发指”。
最终,Scovill关闭了深圳工厂。经营两家制造同样产品的工厂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自2007年起担任CEO的Little表示,Scovill在中国损失了上千万美元。“幸好我们在最后关头忍痛‘割肉’,”Lowery说,“如果我们再硬撑上5、6个月,势必得全军覆没。”
Scovill曾考虑过像其他跨国公司那样,转移到劳动力更廉价的缅甸、孟加拉或越南,但最后他们决定还是回到佐治亚。现在在卡克拉克斯维尔经营一间工厂也相对便宜了。雇员的工资减低了10%,大约13-14美元/小时。生产力也在这几年间大幅提高了,工人数量也削减了一半。
经济政策研究所最近的研究报告称,自2001年起,佐治亚州失去了6.04万个就业岗位。Scovill曾计划将佐治亚的员工数从250人缩减到80人,因此,这个最终撤出中国的决定保住了170个美国人的就业岗位--这对于一个失业率为11.1%的国家来说,是个不小的安慰。
“中国不是乌托邦,”哈伯沙姆县(佐治亚州)商会主席JudyTaylor说道,“这个事件传达给我们一个重要信息:我们自身拥有更优质的员工,比起为别的国家添砖加瓦,我们更应该把资金和工作岗位留在自己的地盘。”
就像其他的受访者一样,Taylor怀疑其它的美国公司也已经陆续退出中国市场了。但没有人--美国、佐治亚和亚特兰大商会,国家制造商协会或是佐治亚州经济发展部--能够列出这些公司的具体名称。
“这里未必会经历一场“复兴”,即便不是中国,美国公司也会寻找些别的地方,”,Little毫不否认制造业重返亚洲的可能性,“失业率可能会逐渐稳定和减少。但如那些在中国的企业认为自己正在失去竞争力,它们会转移阵地去另一个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回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