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升级版“玉米塑料”勾勒低碳产业链


http://www.texnet.com.cn  2010-10-11 08:04:12  来源:文汇报 收藏

  生意社10月11日讯 几天前,世博会上海民营企业联合馆里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时装秀。T台上,模特穿的内衣、T恤虽然样式普通、色彩一般,可那温润爽滑的质感叫人忍不住想伸手触摸,好似身体的第二层皮肤。

  观众们恐怕很难将T台上的时装与杯碗瓢盆等塑料制品联系起来。但一旁的产品说明上明明白白写着,它们与几年前诞生于上海的“玉米塑料”本是“同根生”——玉米、木薯、甜高粱,甚至被人丢弃的稻草、秸秆,都是纺纱织布的原料。

  从当年的可降解餐具到如今的绿色纤维,“玉米塑料”正被植入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领域,一项大学实验室的发明经过5年的市场孵化,正逐步牵出一个光芒乍现的绿色新兴产业

  土里来土里去,衣服“春风吹又生”

  用玉米或是木薯、甜高粱等做衣服,乍一听很玄乎。其实,这其中有个关键的中间环节,即从这些农作物中提取乳酸,经过特殊聚合反应生成聚乳酸颗粒。2006年,上海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经过自主研发率先打破国外垄断,走通了“玉米-乳酸-聚乳酸”的关键一步,国产“玉米塑料”诞生。

  从聚乳酸出发,可生出多条岔路,制成五花八门的塑料制品、纺织品或医用材料。同杰良首先把聚乳酸做成餐具及日用品,作为泡沫餐盒——“白色污染”的终结者。不过,若只盯着塑料制品,聚乳酸未免“大材小用”。面对石油枯竭的危机,化纤亟需寻觅可再生的绿色“接班人”。

  在上海市科委支持下,同杰良联合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控股集团、东华大学、江浙纺织企业等,历经4年,探索出聚乳酸应用的第二条路——纤维及其织物。聚乳酸纤维的整个生命历程恰好构成一个周而复始的环:把它埋入土中两三年后强度会消失,如果与其他废弃物一起堆埋,几个月后便会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变成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也就是说,“种”出来的衣服终将回归泥土,“春风吹又生”。

  聚乳酸纤维不仅触感柔滑、导湿、透气,更能为人体解忧——通常,皮肤的pH值约在5.5至6.5之间,而聚乳酸纤维恰好也呈弱酸性。秋冬季节,有些人因皮肤酸碱失衡而瘙痒难耐,穿上聚乳酸纤维内衣,便可抗菌止痒。

  不过,对于需要反复穿着、洗涤的服装而言,可降解既是优点也是应用难点。同杰良公司董事长、同济大学教授任杰告诉记者,目前的聚乳酸纤维耐热性差,不适合经常熨烫,因此更适合做内衣面料;在后续整染过程中,它遇到碱性环境易降解,还难染成五颜六色,仍需继续攻关。

  不与人争粮,“玉米塑料”升级为“生物质材料”

  在“玉米塑料”诞生之初,全球每年的玉米库存高达上亿吨。如今,随着生物燃料尤其玉米乙醇的蓬勃发展,玉米变得炙手可热。同杰良意识到,以玉米作为单一原料生产聚乳酸不仅成本看涨,甚至可能与人争粮,危及粮食安全。

  于是,在同济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玉米塑料”不断进行着升级。先是木薯、甜高粱等非粮作物,然后是稻草、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一个个成了“玉米塑料”的原料。如今,由非粮作物发酵制备乳酸的工艺已在安徽河南等地用于生产,“农业废弃物-糖-乳酸”的技术路线也已走通,只是成本还相对较高。

  一边是日益丰富的原料来源,一边是花样频出的产品应用,“玉米塑料”的名字显得有些过时了。作为主要发明人,任杰更愿意称之为“生物质材料”,它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低碳产业。

  目前,同杰良在杨浦区建有一家百吨级聚乳酸的中试工厂,从上游企业购买乳酸原料,再用其独有的“一步法”合成聚乳酸颗粒。不久,在靠近原料来源的安徽马鞍山,一座万吨级聚乳酸工厂即将建成,开发聚乳酸纤维实则也是为放大百倍的产能寻找新的应用领域。

  任杰说,一旦稻草、秸秆提取乳酸的工艺成本达到产业化要求,在聚乳酸工厂的隔壁,还将兴建一座非粮来源的乳酸工厂,彻底摆脱对于玉米的依赖。

  吸碳减排,聚乳酸“拼”出低碳世界

  如果说可降解的“玉米塑料”被更多人理解为一项应对“白色污染”的创新技术,那么,聚乳酸产业的发展将构筑一个吸碳减排的低碳世界:种植非粮作物,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利用农业废弃物,可避免焚烧引发的大气污染;所有聚乳酸产品都能轻松回归大自然。

  不夸张地说,有了塑料、纤维两类基本“零件”,聚乳酸几乎可以“拼”出“整个世界”——小到垃圾袋、尿不湿、手机和电脑外壳,大到汽车与飞机零件,甚至植入人体的骨钉、缝合线。

  在同杰良努力打造的聚乳酸世界里,“拼图”轮廓日渐清晰。除了各式各样的日用塑料品,它开发的聚乳酸纤维已与天丝、莫代尔等价格相当,制成的高档内衣前景看好;普通无纺布购物袋只是能反复使用,而聚乳酸纤维织出的无纺袋真的可以“入土成灰”,颇受世博游客青睐。

  聚乳酸的故事似乎讲不完,同杰良身后的大学实验室已把目光投向了未来5-10年。任杰透露,研究团队正与美国波音公司合作开发飞机内饰件——经过修饰改性的聚乳酸纤维与天然麻纤维混合,拥有优越的阻燃性能,即便意外起火,燃烧物也不易滴落,不会产生令人窒息的有毒气体。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内衣  低碳  世博会  新型纤维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