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纺织服装业 向千亿级规模迈进
生意社10月12日讯 纺织服装业是江苏省宿迁市的传统产业、民生产业,同时又是该市“十二五”规划的千亿级产业。
近几年来,宿迁纺织服装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态势强劲,成为拉动该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传统产业优势明显
宿迁市纺织服装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建设和发展,已形成棉纺、毛纺、化纤纺、丝纺、麻纺、织布、织绸、针织、服装、服饰、家纺、印染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项目集中度、企业集聚度、产业集群度名列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前列。
据了解,宿迁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近320户,基本涵盖了产业的所有门类。2009年,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纱产量14.44万吨,增长25.13%;布4935万米,增长4.22%;印染布10377万米,增长579.57%;生丝4878吨,增长15.55%;蚕丝及其交织品2241万米,增长14.13%;服装5893万件,增长35.13%。
宿迁市纺织服装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级名牌产品12只,专利28件。2009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总额为1.35亿美元,同比增长50.52%。出口市场已由单一的亚洲市场扩展到欧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
近年来,宿迁市通过承接南北产业转移,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投资45亿元的翔盛粘胶、投资40亿元的恒力工业园、投资16.5亿元的海欣申禾、投资15亿元的晨风服饰二期、投资10亿元的阿吉兰集团、波司登服饰等一批龙头型纺织服装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投资亿元以上的三鼎织带、新康辉实业、宝娜斯针织等一大批纺织项目逐步投产达效。同时,以箭鹿集团、泗绢集团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升了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宿迁市纺织服装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意识差,品牌建设滞后;大型骨干带动能力较弱,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劳动力培训不到位;缺乏专门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机构等。
为了确保“千亿级”产业规模的实现,宿迁市确定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尤其是有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作好各自战略发展规划,形成区域规划与企业规划之间的良性互动;设立发展基金,从市新型工业化资金中切块,设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龙头骨干企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用于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奖励和补贴(贴息)等。
实施大企业培育、大项目推进战略。选择部分规模大、效益高、成长性好的企业,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动企业扩大规模,着力打造纺织服装“领头雁”;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外知名纺织服装企业的攻坚力度,力争每年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旗舰型项目落户宿迁,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整体水平。
加快推进技术进步,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用足用好江苏省产业升级引导资金、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等扶持资金,鼓励引导企业抓住机遇扩大生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设备,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提高创新水平,提高单位纤维制品的附加值,提高科技对纺织染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业,以信息化带动传统的生产流程的改造,带动营销过程、管理方式的改革,推进企业流程的重组和再造。
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面向全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技术服务、产品鉴定、检测、质量控制、品牌建设、产业研发、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纺织企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加大对纺织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专业市场服务、商务中介服务、管理创新服务、进出口服务等方面,加快构筑公共服务平台,以满足纺织服装企业对信息、技术、开发、设计等需要。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产业发展的协调;加强对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督查,确保产业发展和振兴目标的实现;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矛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产业劳动力和高层次产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大力整合现有技术学校等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培训模式,为企业“定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