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调查:人民币还能涨多少?
生意社10月13日讯 9月26日,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如期在南昌举行,欢愉的气氛背后好像有着一种茫然之感。尤其是对中部的出口产品企业家而言,他们最想知道的是人民币未来的走势,但没人能够给出明确的说法。
在他们跟笔者的交谈中,说得最多的是汇率方面的疑问。我明白他们的担心,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那他们的日子就难过了。他们的压力源自两个方面:其一是东部产业转移,加大了他们的竞争,他们希望整合,但又不知如何整合;其二是人民币升值,他们不知道要升到何等程度,他们不知道是不是还能继续干下去。
关于人民币升值引发的负面后果,有两种看法:一是引发通缩,造成流动性不足,二是影响出口贸易。其实,对于中国内部而言,金融风险问题不大,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以国有为主干,如果发生了不测,比如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流动性问题,只要央行帮个忙,提供一点流动性,哪怕是承诺兑付的一句话,公众立即就会恢复对信心。
中国的风险不在于金融,而在于实业的风险,尤其是银行业改革之后。为什么这样说?道理很简单,中国是一个以实业为本的国度,是世界消费品的加工厂,无论何原何故,一旦实业被大面积地伤害,就必然带来对金融,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致命打击。因为,传统实体经济必然是以银行贷款作为主要融资方式,传统实业要是出了大问题,那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也将难免一劫。
现在,针对中国实业的压力已经来了,这个压力就是人民币升值。除了美欧之外,其实所有与中国有着贸易往来的国家,他们可能嘴上不说,但心里都希望看到人民币升值,这有利于他们的出口。这就像中国加入WTO谈判,前边都是大国在和中国谈,而小国只是等着。因为大国和中国达成的条件同样适用于小国,所以,小国等着吃“瓜落”就行了。
笔者分析,这次人民币承受的压力一点也不亚于2005年汇改之前,甚至可能更重。为什么?2005年的美国正努力增加国内的消费,所以十分担心通货膨胀,不愿意看到人民币升值过快,因为那样会提高其国内的消费品进口成本,使国内消费品价格上涨,拉动通胀。
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美国恨不得自身的消费品价格有所上涨一些,以避免通缩。而推高人民币汇率显然也是美国躲避通缩的既定方案之一。
再就是,欧洲、日本同样存在防止通缩的问题。再加上所有国家都希望中国多来购买自己的商品,所以人民币升值问题,很容易演变成众矢之的。而美国和欧洲更会在这个问题上肆无忌惮,因为除了中国以外,这件事在国际上没有反对力量,比当年美国逼日元升值还简单。当年,由于日本在海外有大量日元贷款,所以逼迫日元升值会加大那些日元债务国的还债压力,但中国现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这是对中国政府的严峻考验。如何化解这样的危机,需要高超的智慧。可行的做法是:你们不是要我多进口吗?那好,我就不惜一段时间的逆差多进口,实质是为稳定汇率不惜花掉外汇储备。但是,我们花掉外汇储备必须把美元债务变成现金,就必须抛售美国债券––中国可以以此向美国要价,减低人民币升值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