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浙江省传统养蚕业濒临衰落
生意社10月14日讯 绿水、桑树和蚕虫一度让这个村庄享誉全中国。蚕吐丝织茧,茧加工成丝,丝绸行销全球。没有什么其他产品能像丝绸一样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一度也没什么地方能像辑里村一样成为高质量丝绸的代名词。1851年,首届世博会于伦敦举行,辑里丝荣获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颁发的金奖。
如今这里的丝织业看起来比丝绸产品脆弱得多。与全中国许多农村居民一样,浙江辑里村的年轻人也涌入城市寻找工作,只有他们的父母还在延续着养蚕业的传统。以前,这里的居民家家户户都有手工纺丝工具。清朝年间,辑里丝曾是朝廷官服和皇袍的原材料。如今,当地只剩一家濒于倒闭的工厂还在继续从事丝织业,村民每年只收获两次蚕茧,远低于上世纪80年代每年5次的水平。
中年村民王义思(音)谈到养蚕业时说:“所有人都知道怎么养蚕,小时候就看着大人养,不过可能再过些年就没人知道了。”王和其他一些村民都说,由于本地居民去年卖蚕茧没挣到什么钱,因此今年春天没有养蚕。
本地丝织业随工业化的兴起而衰落。辑里村变化的环境也导致养蚕业没落,工厂污染了对养蚕至关重要的纯净水源。现在,辑里村的年轻人发现在城里打工能挣更多的钱。王表示,只有政府补贴才能拯救本地养蚕业。他说,“我们这里有最好的丝……政府应该予以保护。”
在附近工厂锈迹斑斑的大门后,40名工人正在将蚕茧转化成蚕丝。但每年30吨的产量太小了。工厂经理沈玉喜(音)说,政府对当地养蚕业不闻不问,因为中央希望在西部鼓励丝织业发展,以促进那里的经济。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