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甘当重要产业的“配角”
生意社10月19日讯 中国的产业用纺织品产业在近几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过滤用纺织品为例,国内陆续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纤维,如芳纶、聚苯硫醚、聚四氟乙烯、玻璃纤维、玄武岩、芳砜纶等,并形成一定的产业化规模,为高性能空气过滤、高级别水过滤以及污水处理提供了基础材料,较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但是,目前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一些思想的制约。首先,产业用纺织品的最大重头,从制造方法来说,不在非织造,而是遍及梭织、经编针织、纬编针织、编结,特别是多种方式的复合。其次,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概念尚有模糊成分。按国际惯例,例如目前部分划入“卫生用”的产品,如餐巾、医院的床上用品、纸尿产品、婴儿用品、揩拭用品、卫生纸等,属于家用纺织品,不属于产业用纺织品。此外,产业用纺织品的重点是制造业(钢铁、机械、电力、电子、航空、航天以及轻工、纺织的机械制造)和建筑业、交通业、农业、林业、渔业、医疗业等使用的增强材料和环保材料。预计40年后,全球机器至少一半将不是钢铁和金属制造的,而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造的。
为此,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和企业需要跳出原来思想和认识的局限性。服装用纺织品和家用纺织品生产的都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最终产品,而产业用纺织品很少是最终产品,它是其他产业使用的多种原料中的一种,甚至是初级材料。产业用纺织品要和其他材料互相结合,经过复杂加工后才能形成最终产品。因此,从事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要“甘当配角”,配合其他产业开发研制最终产品,推广使用,并占领市场。
推广并占领市场的过程并非易事,行业和企业都要作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应用研究工作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最终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形成并实现产业化,大多会经历30年左右的艰苦历程。而且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领域繁多、复杂、差异大;同一用途的品种更多、要求更复杂、差异更大;同时对产业用纺织品的性能要求不同、性能测试方法和仪器、标准不同,加上后道加工生产链长、工序多,因此研发困难、周期长、考核试用频繁、程序多。如果是医疗用纺织品,还要经过长期的人体相容性考核,困难更多。
因此,产业用纺织品产业当前亟待加强与后道各产业的联系、创造结合的环境和条件。而这种结合,首先不是传统概念中“产、学、研”的结合,而是最终产品设计、制造产业与产业用纺织品产业的结合。并应以最终产品的制造业为主业,按最终产品的要求,由那些产业主导,进行“产、学、研、用”相结合。
当前的经济环境为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必将促进产业用纺织品成为纺织业新的增长点。现在,对于产业用纺织品而言,新技术、市场、生产等信息的交流、共享变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展览会恰恰为生产企业、大专院校、下游应用行业的“产、学、研、用”相结合提供了交流平台,起到非常好的桥梁作用。通过这个平台,大家彼此了解、分享上下游信息,可促进全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