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价格上涨出口遇冷 海宁家纺企业的煎熬
生意社10月19日讯 “最近一段时间,棉花价格涨了20%;不仅棉花涨价,网络丝涨了15%、化纤涨了近20%,再加上人民币不断升值,现在的家纺企业都感觉到了压力。”昨天,海宁市家纺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笔者了解到,在原料一片涨价声中,海宁家纺企业日子过得“紧绷绷”,如何“过冬”成了广大家纺业界人士关注的焦点话题。
原料价格上涨 企业日子“紧绷绷”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六届上海家纺博览会上,海宁的家纺企业收获了大量的订单,据统计,海宁家纺协会组织的107家企业3天就与中外客商达成成交意向3.5亿元。几乎同时,大家也迎来了家纺原料涨价。浙江金达布业公司总经理金建强介绍,这次棉价提了每吨3000元,涤纱每吨涨了1000多元,化纤每吨也涨了2000元。这样的原料价格前提下,生产企业别说利润,不亏已算是幸事了。
“由于公司之前储备了一定的原材料,因此,现在日子还过得下去。但是接下去,企业如果承接外单,就没有以前的预期利润。其原因就是,企业提出要涨价,外商不一定能接受。”金建强说。
上游的棉纺加工企业日子也不好过。海宁市海利棉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飞告诉笔者,公司专门生产7支、8支的棉纱供给本地家纺企业。“我们的原料短纤以前每吨是9800元,现在每吨12400元。通过用气流纺设备进行加工生产,卖出价仅每吨15000元,利润相当少。”王建飞说,此外,按照海宁市节能减排的要求,公司要实行“开五停二”的用电规定。企业停机放假,为了稳定职工,还要发额外补贴。有时要维护老客户的生意,企业自发电组织生产,这样又增加每天4000元的成本。
出口形势严峻 企业如何“过冬”?
海宁市家纺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宁的家纺企业70%是外贸企业,近来行业平均净利润只有6%左右,因此,今后出口形势十分严峻。他认为,现阶段广大企业只能保持微利运行,这是目前企业求生存和顺利“过冬”的办法。
顺盛布业老总杨苗青则提出了应对措施,企业首先是要加快订单出货的频率,减少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二是把大订单分开,组成小单子,分阶段做,这样,创造时机同外商协商价格,争取涨价。杨苗青还从另一种角度看,他认为目前这许多不利因素及困难,促使海宁家纺行业把产品做精、做强和做优,做好各种准备,坦然面对一次次外部不利因素,带来行业重新洗牌,只有这样,行业才能顺利渡过难关,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势头。
- 靠汇率不如靠生产效率 人民币贬值猜想破灭 (10-15 10:16)
- 美国银行:从远期角度观察 人民币或再度贬值 (10-06 11:24)
- 纺机企业难享人民币贬值利益 (09-14 10:46)
- 人民币国际化的雄心 各路大佬怎么看? (09-11 13:50)
- 人民币大幅贬值 纺服出口企业依然饱受“夹板气” (08-31 10:00)
- 对传统市场降幅明显 人民币贬值并非纺服出口企业福音 (08-28 11:22)
- 中国出口企业对人民币贬值“谨慎乐观” (08-28 11:10)
- 应对人民币贬值 奢侈品或再调价 (08-28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