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陆良桑蚕业利润丰盈 殷实众农家
生意社11月3日讯 听人说:陆良的蚕茧好、陆良的农民日子好过了。怎么个好法?耳听毕竟是虚,于是,记者不久前走访了高原的这个膏腴之地,亲见了一回。
兴产业千家万户换农事
到陆良第一个见到的是县蚕桑局局长黄春光。他这职务让我一开始就有了一点诧异,一个县专设一个蚕桑局,这在云南行政建制中似乎是独一家,蚕桑在该县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黄春光介绍:陆良县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培育这项从清末就在民间出现的农事。本世纪的头一两年里,县里在思考全县发展的思路时,不搞“政绩工程”、不搞“面子工程”,决策者综合研究了县情,根据地域特点、自然条件,决定本县农业发展要扩展传统农业的内涵,改为在山区发展经济作物和林果种植,在坝区,全面铺开种桑养蚕。
这一改,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农民是很讲实际的群体,做事讲究立竿见影,种粮食吃饱肚子有保障、种烟草经济收入比较可观,虽然一百多年来这个地方的人一直有养蚕做蚕丝被的传统和习惯,但那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副业补充,远不成规模。千家万户一旦以此为主业,全家人吃粮、盖房、娶媳妇等钱粮从哪里来?在这种顾虑下推广桑蚕业,让推广桑蚕业的行政人员和技术工作组人员吃尽了苦头。他们每到一个村,村民们多是围困、驱赶,有的甚至抛石头砸工作组的车。工作组依靠村干部做工作,一个村几户依次建起了示范点,一年下来,示范户种桑养蚕收益不错。事实让农民见到了种桑养蚕的可行性,这才使得推广这项农事的工作逐渐打开了局面。经过几年的示范推广,终于让农民们信服了。现在,全县坝区的农民都主动种桑养蚕了。
截至2009年底,全县已有桑园面积12万亩,占全省桑园总面积(120万亩)的10%;年养蚕28万张,占全省总养蚕张数(110.59万张)的25.4%;年产鲜茧8500吨,占全省产茧量(40347.95吨)的21%。蚕桑在陆良已经成为支撑农民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原来的“副业”变成了农民致富的“富业”。
看变化蚕桑殷实众农家
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把“桑麻”当作农业和农事的代名词,由此不难想象种桑养蚕对农村和农民的影响。这一影响,在现代的陆良也得到了印证。
陆良县城四周,几乎完全被桑田包围。我们驱车一出县城,便钻进了四顾无际的绿桑中。板桥镇板桥村委会卢旗堡村农妇史关芬家有2亩桑、每年8张蚕,养蚕周期一般4月份开始,10月份结束,一张蚕一个月的周期。她一人养了8年蚕,每年收入1万余元。老公在外打工,纯收入还不及养蚕。这家人10年前住的还是半间屋,现在盖起了砖混结构楼房的第一层。
村里另一个农妇念琼仙家有4亩半桑树,每年养蚕20张,卖茧年收入2.5万元、蚕沙1000元、桑条1000多元。而过去,种烟叶年收入才几千元,以前住3间砖房,现在已盖起了3层楼(约30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音响、电视等家电堪与城里人媲美。走出她们的庭院,全村几乎都是这样有的一半、有的完工的砖混结构楼房。
曾任村主任的王有根告诉记者:板桥全村1960户,养蚕户有1500户;其中卢旗堡自然村480户,家家养蚕。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农作物每亩约1000多元收入,种烟每亩约2000元收入,种桑每亩约3000元收入。茧丝之外,冬季剪的桑条卖给造纸厂造纸,蚕沙可以卖给加工厂做叶绿素,这两项收入就基本够养蚕人种桑的化肥、农药钱。
精打算绿色产业潜力大
从桑叶飘绿的田野,到待运出口的上好蚕丝,陆良的蚕丝产业始终践行着绿色发展理念。
种桑,桑树每年要更新。一到冬季,就得把桑条全部砍掉。沤肥料,不合适;焚烧掉,不仅可惜,还污染环境。但桑枝有上好的植物纤维,于是用来造纸。陆良有家“银河纸业”,纸厂原料的80%左右就用桑条,其余的为废弃的坑木。这个厂制浆造纸生产能力15万吨,年可消耗桑条8万吨,其中陆良的桑条5万吨,其余为省内其他县市的桑条。桑条每吨收购价200元左右。农民不仅免去了处理桑条的麻烦,还多了一项额外的收入。
养蚕,蚕要排泄蚕沙(蚕排泄物)怎么办?陆良于2005年引进山东一家企业,投资500余万元开办了蚕沙深加工的陆良县广通叶绿素有限公司,年回收处理蚕沙1万余吨,生产天然叶绿素400吨左右,5年来,该公司生产天然叶绿素1236吨,创造税收638万元。不仅改善了蚕农们的居住条件,还增加了他们的收益。
蚕桑生产、蚕种制售、蚕茧收烘、茧丝加工、产品销售、桑条加工、蚕沙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现已逐步在陆良形成。陆良+蚕茧+丝绸,这真是一个美好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下,陆良的农村环境和农民的生活,在一天天往好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