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跌势尚未完结
生意社11月18日讯 中国10月宏观数据的公布,揭开了国内股市和商品系统性暴跌的序幕,上证指数自9月以来的汹涌涨势惨遭腰斩,包括金属、工业品和农产品在内的商品基本无一幸免。市场的风云突变,究竟是牛市途中的超级修正,还是就此转势成空?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明确以下一些基本面情况。
首先,美国经济已成功脱离桎梏。从美国GDP、房地产市场和就业三大线索来看,美国私人消费支出的加速启动,政府和民间结构性失业的差异在10月得以平衡(通过对美国九大就业部门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对新增非农就业人数贡献或冲击最大的其实是政府部门),以及房地产市场自生性企稳的迹象显现(尽管美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泡沫破灭后跌至近50年的历史底部,但从近期公布的数据来看,无论是新屋开工、成屋和新屋销售,还是存销比均超乎市场预期,表明地产市场或已摆脱政策消退阴影),共同奠定了美国经济常态化修复的主格调。
其次,欧洲问题“老调重弹”绝非偶然。近来爱尔兰等国主权CDS创出历史新高只是表象,其背后的逻辑是欧洲统一的财政整顿计划遭遇到了内外部矛盾冲突的激化,如爱尔兰等国一方面经济近乎停滞,另一方面政府财政整顿计划如同平行端着两碗水,一碗水是外部层面国际金融资本对该国主权资信的信任程度,其基础在于政府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削减赤字)是否如期进行,另一碗水是减赤带来的国内社会和政治压力,两碗水“此消彼长”对执政党好比“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再者,中国“化被动为主动”彰显政策智慧。对中国政府来说,当前经济好比一盘棋局,“调结构”和“保增长”宛如楚河汉界,管理通胀预期是棋子,房地产调控是棋子,人民币国际化是棋子,国际收支平衡也是棋子,各枚棋子的定落需要全局性的大视野。笔者认为,管理通胀预期和房地产调控尽管属性不同,但实质上却同属一脉,与之相对的无外乎是流动性的大环境,换言之,流动性管理的成败决定了二者的生死。外部环境而言,美国二次量化宽松对“双高一大”(高增长、高通胀、资产泡沫压力大)的新兴经济体构成显著冲击,中国自然首当其冲,国内通胀如虎,而政府却骑虎难下,留给决策层可选择和可能的路径是“调结构降低实体经济增速”和“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管理通胀预期”合力并举,其他新兴经济体亦然。从上周公布的10月宏观数据来看,实体经济增速放缓但稳定,CPI同比增长4.4%超乎预期,特别是CPI和PPI环比涨幅明显,再次击穿了“CPI某月见顶”的主观臆测,而央行“意外”加息亦表明政府并未受到通胀管理“守株待兔”的人为干扰和蒙蔽,这也凸显出“调结构”和“包容性增长”的政策智慧。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美国经济修复明朗、欧洲经济进退维谷、新兴经济体减速降温的宏观环境下,资金重新回流美国将推动美元主动性上行,而“中国需求”的褪色亦将弱化铜、黄金等高位商品的溢价。中期来看,LME铜可能跌穿6000美元/吨,沪铜有可能重回50000元/吨一线,终极泡沫的黄金亦难逃脱历史宿命,然而,原油受美国经济和基本面支撑或摆脱系统性风险困扰,市场参与者需合理区分,理性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