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纺织服装应进行经济调整


http://www.texnet.com.cn  2010-11-24 08:06:14  来源:统计局 收藏

  生意社11月24日讯 “十一五”期间,服装行业加快产业升级,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整体盈利能力逐步上升,产业资源向大企业集中,行业由“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转变,结构调整初显成效。

  早在“九五”期间国家就已经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战略性任务。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行业之一的服装行业,在“十一五”期间率先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实质性步伐,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而言,都具有榜样性意义。

  产业资源向大企业集中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国服装总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规模以上企业的产量及竞争力在不断提升,至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已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5年来,一批资金、技术、管理能力差,抗风险能力低的中小企业逐渐被淘汰;大企业进一步掌握产业资源,品牌集中度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辐射能力、拥有全国营销网络的大品牌;服装行业产能格局得以优化,落后产能有效淘汰,大企业在行业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日益明显。

  这种变化为服装产业建立以大企业为产业核心的新产业格局奠定了基础,服装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扩张转变。

  从具体数据来看:

  2006年,我国全社会完成服装总产量约512亿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量约175亿件,约占服装总产量的34%。

  2007年,全行业服装产量与2006年持平。其中,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01.59亿件,同比增长14%,占服装总产量的39%。

  2008年全行业服装产量为460亿件,同比下降10.16%。其中,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06.52亿件,同比增长4.80%,占到全行业服装总产量的45%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2009年,我国全社会完成服装总产量400亿件,同比下降了13.04%。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量237.50亿件,同比增长6.94%,占服装总产量的58%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行业投资保持增长态势中部地区成为投资主力

  “十一五”期间,服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态势,中部地区逐渐成为投资热门。

  服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用于梯度转移的新、扩建厂房、技术设备更新和销售渠道建设等,梯度转移对投资拉动作用巨大,服装行业在劳动力充沛、用工成本较低、政策环境宽松的“非发达”地区正在拉开新一轮投资序幕。

  东西部投资方向存在很大差异,东部地区投资主要用于渠道再造、信息化改造和技术改造,而中西部地区投资则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厂房新建、改扩建等方向。

  从具体统计数据看:

  2006年服装行业完成投资占纺织行业总投资的42.11%,完成投资总额较2005年增加了46.67%,。江西河南安徽重庆湖北吉林几个内陆省份投资相当活跃

  2007年1~11月服装行业完成投资占纺织行业总投资的28.09%,实际完成投资总额较2006年同期增加了40.61%,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该年,投资最活跃的省份是河南、湖南、安徽、四川、江西等几个内陆省份和江苏福建等服装大省。

  2008年1~11月,服装行业完成投资占纺织行业总投资的31.21%,比2007年同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江西、河南、安徽、湖北、河北、湖南等内陆地区投资十分活跃。中部8省投资比重较2007年同期提高了5.66个百分点,占全国服装行业总投资的33.73%。

  2009年1~11月,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际完成投资同比提高15.17%,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7个百分点。服装行业投资呈现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缩小的特征。中部地区投资活跃,投资占比不断上升。中部地区服装行业投资增速达35.30%,占全国投资比重不断提高,占比较2008年同期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较2007年提高了11.5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已逐渐成为投资热门地区,实际完成投资额已逐步接近东部地区。

  2010年1~8月,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际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4.48%,比2009年同期提高9.06个百分点。服装行业实际完成投资占纺织行业总投资的32.84%,比2009年同期略有下降。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分别达到49.79%和52.37%,中部地区投资占全国比重达到43.76%,比2009年同期提高了7.39个百分点,投资绝对值直逼东部地区。

  行业盈利能力逐步提升两极分化现象有所加剧

  “十一五”期间,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服装行业整体盈利水平波动较大,但整体呈现出上升态势,行业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

  2006年,服装行业效益较2005年有所提高,但效益增速放缓,行业营运能力增强,但仍待进一步提高。服装行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呈逐月上升趋势,全年较2005年微增0.07。

  2007年,全年服装行业平均利润率一直滑坡,年底下滑趋势得到抑制,行业盈利能力与2006年同期基本持。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和中国服装协会统计数据计算,服装行业仅不足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0%的企业完成的利润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80%,20%的企业实现利润占行业总体利润的94%。

  2008年,全年服装行业平均利润率一度大幅滑坡,年底下滑趋势得到一定抑制,但仍比2007年底下降了3.57%,行业盈利能力基本回到2006年底水平;行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增幅达19.64%,1亿元生产用工量大幅减少了15.13%,行业利润仍呈两位数增长,凸现行业两极分化矛盾。

  2009年,服装行业效益逆势而涨。行业利润总额、企业平均利润总额、人均利润分别实现21.31%、26.77%和19.70%的大幅度增长,行业利润率同比增长5.93%,劳动生产率持续两位数增长。1~11月份,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16.98%,行业两极分化情况进一步加剧。

  2010年1~8月,行业平均毛利率、利润率同比分别增长14.49%和4.65%,恢复到历史较高位,行业亏损面比上年同期缩小4.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数比2009年同期增长5.44%。

  服装消费增幅超平均值二三线市场贡献力加大

  “十一五”期间,服装消费增长明显,其增速明显超过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与此同时,二三线城市对内需提升的带动作用显著。

  从具体统计数据来看:

  200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7641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7%。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0.0%,服装类零售总额达7500亿元以上。

  2007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8.7%,增幅较2006年同期提高了7个百分点,较2005年同期提高了11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累计服装消费超过8000亿元。

  200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21.6%。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5.9%,增幅较2007年同期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累计服装消费超过10000亿元。

  2009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2.7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0.8%。服装消费增速明显超过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仅次于家具类、建筑及装璜材料类和汽车类商品消费增长。在一线城市市场日近成熟饱和之日,二三线市场以及更深入延展的市场成为服装行业最闪亮的市场增长点。各大品牌纷纷在二三线乃至乡乡镇镇开始圈地,大建自建店,一方面抢占市场先机将产品推向下一级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拥有投资地较好位置的地产。

  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1029亿元,同比增长18.3%,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4000亿元,同比增长24.0%,增幅较2009年同期提高7.1个百分点,增速明显超过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此外,2010年1~8月,大城市消费增长平稳,消费数量增幅不高。这个趋势从2008年下半年就出现端倪,大都市消费日趋成熟饱和,面临消费结构升级,数量增幅保持平稳低调,而二三线中小城市服装消费正在崛起。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经济调整  纺织服装业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