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涨价,企业纠结待解“两难”
“剪刀差”扩大,挤压企业盈利空间
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影响是不同的。
现在,纺织服装业流行一句话:“纺好于织,织好于服装”,越到后道,涨价的压力越难传导,承受的压力越大,效益越差。所以,出现了“做衣不如做纱,做纱不如做花”的状况。棉花价格翻了一番多,粘胶、化纤价格跟涨,而服装价格不可能完全等幅上涨,下游企业压力很大。
省经信委经济运行局局长马小平拿出了一组数据:今年前10月,全省原燃料动力价格同比上涨12.9%,而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仅提高7%,加上融资、劳动力成本提升等因素,这种高进低出的“剪刀差”,实际上挤压了企业盈利空间,也在倒逼企业提高成本控制能力。
缩小“剪刀差”,加剧了企业与客户间“价格话语权”的博弈。减少成本、提高售价,成为不少企业不得不走的一条路。大生集团将棉产品做精拉细,生产高支数产品,同时扩大非棉纤维用量。原来用棉量为30%,现在减为20%,多接一些天丝、莫代尔、仿棉等差别化纤维产品订单,此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无锡一棉周晔珺副厂长介绍说,企业产品通过拉细支数,日用棉量从91吨降至62吨,成本大幅压减后,企业的定价权提高了。同时通过技术改造,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25%,节省了又一笔成本。
不过,对于很多实力较弱、应对措施不够及时的企业来说,这次原料涨价,搅乱了生产经营的秩序。如,江浙地区的部分独织厂和服装订单无法报价。这对今后的服装产业将产生持续影响,出口企业错过订货期会耽搁一季甚至半年的市场。
价格波动并不鲜见,用无形之手规避风险是上策
尽管今年原材料涨价幅度高,但回顾市场轨迹就会发现,价格波动乃至剧烈波动其实并不鲜见。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铜价曾经历长达6年的低迷,而2003年以后,国际铜期货价格从1800美元/吨开始启动,经历了6年时间的史无前例的“超级牛市”。原油价格曾经在此次金融危机前后创下148美元和30多美元的历史最高和最低价。这些变化轨迹,足以让我们对价格波动起伏产生的认识更为具体、真切。
而对比两年前的市场情景,企业“买涨不买跌”现象也再次上演。
专家提醒,面对市场不确定性加大,企业需多用市场“无形之手”规避风险。
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来锁定生产利润,规避价格变动风险,成为企业现实而理性的选择。宜兴一家电缆生产企业在今年5月铜价处于每吨5万多元低位时,根据自身经营及市场分析,判断后期铜价将恢复涨势,便果断在期货市场以5.6万元/吨买入,从而达到了规避风险、灵活调配库存、满足生产需要的目的。公司负责人张先生表示:“现在铜价高居6万元每吨,公司每月用铜量高达5000吨,有了期货,一个月就能减轻数千万元的成本压力。”
记者走访南京多家期货公司了解到,眼下选择期货等金融工具规避风险的企业越来越多。
棉纺业内人士认为,综合各种因素,棉价上涨是必然趋势,但超过3万元/吨是不理性的,“炒作成分很大,这种高价位是不可能持续的。”记者注意到,11月25日上午,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数据显示:棉花期货价格已经从33720元/吨的年内最高价跌到了25000元左右。
吴先满则认为,明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这一两年内新一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会集中上马,加上国际经济逐步向好,企业要密切关注原材料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及早应对。
江苏弘业期货董事长周勇则建议,企业收购或参股原材料供应商;也可以联合同行或有相同需求的企业“抱团”采购原材料,提高议价权;还可以尝试缩短采购链条中间的环节,直接向原材料供应商采购。目前,我省华芳集团等大型纺织企业就在河南、新疆等地设立了生产基地,以减少采购环节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