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蚕茧做成大产业
生意社12月6日讯 目前,云南巧家全县已栽桑8.6万亩,栽桑养蚕农户达1.56万户,农民售茧收入3722.7万元,实现工业产值超亿元。“前几天我家3.25张茧床卖了3988元,今年光是养蚕就收入1万多元。”谈及栽桑养蚕,正在桑园里忙碌的蚕农李永会乐呵呵地说。
巧家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域,是蚕桑产业发展的理想宝地。2000年以来,巧家县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战略调整和被列为全省的蚕桑基地县机遇,及时将蚕桑产业列入全县“十五”规划,把发展壮大蚕桑产业作为富民强县、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10年来,该县围绕“生产基地化、发展规模化、依靠龙头和科技带动,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思路,举全县之力大力发展蚕桑产业。
为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巧家县委、县政府一届接一届高位推动,成立以县长任组长的县蚕业生产领导组,专门成立热区资源产业开发办公室,栽桑养蚕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蚕桑产业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同时,县里坚持一把手负责、县级领导挂钩联系、部门挂钩包村栽桑、县乡领导挂牌栽桑和乡镇扣减经费、县乡目标责任人扣减工资等制度,把蚕桑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每一个栽桑养蚕乡镇明确一名县级领导挂钩联系,确定39个县直部门挂钩包村栽桑,形成行政主导和“公司+基地+农户”的工作机制。该县还与西南农大合作,成功探索并推广“嘉陵20号”、“新一之濑”优良桑品种和“6215、5215、4215”良桑规格化间作的生产模式,选择最适宜蚕桑发展的13个乡镇的50个村作为蚕桑基地村,规划最适宜的87个村民小组近1万户农户作为产业基地户,每年按照基地村集中连片规范化培植桑园不少于300亩、栽桑养蚕农户新增3000户以上的规模,实现桑园培植向好田好地连片规划的转变,并通过举办县乡领导样板、县级1000亩连片、重点基地村、新区重点户示范和中低产桑园改造等措施,整体提升原料基地科技化、区域化、规模化水平,有效促进蚕桑产业的增产增效。
在此基础上,县里还通过聘请外地技术人员实地培训、组织农户顶岗培训、职能部门和公司专题培训等立体交叉式的生产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蚕农科技强桑意识;选择500户养蚕单产50公斤左右的养蚕户为定向科技户,推行1户科技户带动5户大蚕户的“1+5”科技养蚕帮扶模式,帮扶2500户养蚕单产低于35公斤的农户,使其平均养蚕单产达到40公斤以上;另外,他们通过建设“服务中心+村级辅导员+小蚕共育户”的技术服务网络,带动农民提高栽桑养蚕科技水平,确保栽桑养蚕效益。
与此同时,长江丝绸公司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建园区、兴科技、创品牌、强服务,推进龙头企业的发展,现已建成直接服务蚕农的蚕桑技术服务中心11个,创立了“长江牌”茧丝产品品牌,生丝品质达到5A、6A级,工业产值突破1亿元以上,单厂生产加工能力目前在西南丝绸行业首屈一指;县财政每年挤出200万元的专项资金、龙头企业每年筹措400万元左右的资金,专项投入蚕桑生产的发展;另外还整合扶贫、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想方设法加大投入,全力加快蚕桑产业基地建设。
此外,该县还统筹企业和蚕农的利益,分季出台鲜茧收购最低保护价和分季收购中准价等蚕茧收购政策措施,与四川邻县建立价格协调机制,突出搞好蚕茧收购管理,保障蚕桑生产经营的平稳有序进行,有效推动蚕桑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巧家县已累计栽桑8.6万亩,栽桑养蚕农户达1.56万户,农民售茧收入3722.7万元,实现工业产值超亿元。蚕桑生产正以年平均新栽桑2万亩、养蚕增幅40%、蚕农收入递增50%、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增长110%以上的速度发展,小蚕茧已成为农民致富最具活力的“朝阳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