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化纤产业集群模式取得了巨大成绩
生意社12月6日讯 改革开放后,化纤行业与我国整体经济一样开始了快速的发展,2009年我国化纤产量2726万吨,接近世界总量60%;我国化纤加工总量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70%,有力地推动和支撑了我国纺织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其中也包含着纺织产业集群发挥的重要作用。
自2002年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始进行纺织产业集群的试点工作,到目前,在164个纺织产业基地市(县)试点地区中,有7个化纤名城名镇:它们是浙江省的杭州市萧山市衙前镇、桐乡市洲泉镇、绍兴县马鞍镇,江苏省的江阴市周庄镇、宜兴市新建镇、太仓市璜泾镇,还有广东省的江门市新会区。
这7个集群有规模以上企业796家,主营业务收入1382亿元,占2009年化纤行业合计超过40%,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20家。仅此7地的化纤产量已近800万吨,占全国化纤总量的近30%。产品除在国内市场畅销外,还远销欧美、东南亚、中东、中南美洲、非洲等地区。在我国化纤于“十一五”期间由净进口国转为净出口国的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试点得到政府支持
化纤产业既是纺织产业的原材料产业,也是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化纤产业集群的发展得利于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得利于纺织协会的正确引导。目前化纤的集群主要还是以大企业密集聚集为主,也有小企业形成规模的,如璜泾镇的模式。璜泾镇的化纤行业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从小加弹逐渐发展起来的,到90年代中期进入快速发展期,至2009年底已经有1061家化纤加弹企业,使化纤加弹业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
我国大型化纤产业集聚目前处于集聚和集群之间,在作为纺织协会试点单位后,大部分正在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7个产业集群试点地区虽然各有特色,但又都具备共同点:它们都在市场的推动下,在各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试点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和提升。“十一五”期间,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税金等都有较大的增长。化纤工业基本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化纤产业集群的试点地区化纤发展得到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7个产业集群地区都将化纤的发展作为支柱产业列入地方发展规划,大部分地区都提供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环境集中治理上的支持;搭建了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产业配套、构建特色产业技术升级平台、促进产学研发展的平台;还在物流、会展以及资金、产品检测方面提供服务:一些地区协会、商会都已建立,在化纤产业集群地区既有产业链的协调配套又有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更有同行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使化纤企业在集群地区不仅是集聚,而更成为真正的集群。
纺织协会开展试点工作后,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了政府支持力度,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加快了服务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集群企业在发展中以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为主导的思想意识。化纤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的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内外市场并重
“十二五”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化纤行业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化纤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新的课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化纤产业集群在提升中该如何转型升级?首先化纤产业集群必须依据各个集群的自身特点制定自身的发展转型提升的方向,认清我国所面对的基本形式才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化纤产业集群的领头企业,产量规模上都是国际性大企业,一个企业的产量甚至超过大多数国家全国产量的总和。因此,我国的化纤发展一方面是扩大内需,另一方面是属于全世界。仪征化纤当年提出的“与世界共经纬”的壮语,已经现实地摆在各个化纤大企业也摆在化纤产业集群的面前,必须站在全球的高度规划集群的发展。
应该看到,化纤产业集群取得了巨大成绩,化纤产业集群的发展史在我国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承接世界纺织产业链转移,由比较地区地理优势、比较人才优势和比较政策优势形成的。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制约、环境制约、人才制约因素也同样影响着化纤产业集群的发展,而且有些问题还更加突出。
首先是资源问题,这个问题在江浙产业集群中更加明显。第一表现在化纤原料对国际的高依存度;其次是能源的限制,虽然化纤生产,特别是江浙产业集群主要生产的涤纶本身用能不高,但是高度的产业集中,同样造成了用能集中,使这些化纤企业都成为耗能大户,对于地区无疑是巨大压力;同时还存在发展用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问题。
再则是创新发展问题。近年来,产业集群试点单位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距离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例如:化纤名镇马鞍镇总结的情况,2009年该镇规模以上的化纤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远高于全国0.21的平均水平,但与国际5%的先进水平比存在很大差距。
化纤行业作为占世界化纤近60%、化纤占纺织加工总量三分之二的产业,对于纺织产业的调整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国际集中优势以及打造世界纺织强国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