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协会发布女装产业分析及市场报告
2010年女装行业发展特点
消费观念改变,品牌意识加强
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多元文化的发展,年轻女性在经济上的实力在不断地增加,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品牌意识更加强烈。
市场细分化,满足不同消费者
现代消费者着装讲究个性化,追求自我风格和完美,选择自己喜欢的服装是一种时尚。大部分女性愿意以服装来表达显示自己的文化层次和品味。而各个年龄段的女性消费者对品牌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市场更加细分化,比如大众休闲服、运动服、少女装、淑女服、时尚休闲、量体裁衣等,还出现专门设计等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经济地位、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消费者需要。
实力女装品牌企业迅速崛起
女装品牌的定位更加明确和细分,品牌效应更加明显。近年来,随着女装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逐渐加剧,市场中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女装品牌,诞生了具有明显区域色彩的产业集群;中国女装的品牌化、规模化、时尚化、个性化趋势愈加明显,女性穿着更趋向于休闲化、多样化、个性化、时装化和品牌化。
市场竞争激烈
越来越多外国女装品牌加快在我国的扩张速度,H&M 、ZARA、C&A已纷纷涌进中国市场并占据了领先优势,美国的GAP也在北京和上海开店。随着他们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女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女装企业普遍存在库存高、周转速度慢、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同时消费者对女装品牌的忠诚度较低,市场份额不稳定,使中国女装企业陷入价格战和促销战的漩涡中。中国女装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正由过去的降价竞争快速变成款式、设计、销售环境等综合因素的竞争。加之今年以来服装企业生产成本增加、销售下滑、利润变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多品牌集团不断发展壮大
服装企业逐渐进入资本市场,通过重组、并购等途径来完成资本化运作,很多规模较大的女装企业目前都已延伸出多个品牌。中国女装企业正从单一品牌向多品牌、多品类过渡,以实现品牌化战略。多品牌、多品类是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发展,确定旗下品牌定位的差异化和细分化,从而带动销售增长的经营模式。国内品牌拥有三个品牌及以上的企业有白领、影儿、赢家、艺之卉、印象、歌力思、舒朗等。
当前我国女装业主要问题
后危机时代直面国际竞争
国际品牌已经加速在中国市场的布局,这种涌入必将对中国民族品牌造成一定的冲击。国际品牌特别是国际名牌,凭借其长期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通过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将品牌与文化有机结合,利用西方特色文化的影响,冲击国内市场。
外贸加工竞争国崛起
东南亚各国、非洲相对发达地区,正着力将纺织服装业打造为民生产业、创汇产业。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开始处于劣势,加上人民币升值、国际价格竞争等因素,我国在以外贸加工为主的传统贸易方面已经丧失了优势;另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技术壁垒)并未完全消除,也限制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增长。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服装行业为我国直接解决了约1100万的就业岗位,涉及服装产业相关联的农产品种植业、纺织品加工制造业、服装流通业、市场服务业的就业人数高达1亿人口,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事关社会稳定、人民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民生产业,是传统的出口创汇大户。如此多的从业者也表明服装行业准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不高,由此带来的竞争压力日益凸显。
经营者自身的品牌观念须提升
服装行业是体制改革比较彻底的行业之一,纯粹的市场竞争给人民的穿衣幸福指数带来了显著变化;但是广大从业者自身素质良莠不齐,也制约着女装行业的发展。行业组织迫切希望从业者真正认识自身品牌、爱护自身品牌,发展自身品牌;真正关注品牌内在价值的核心——文化,以传播文化底蕴为核心,以品牌市场销售为手段,打造出真正的民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