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调查:中国丝绸行业的忧虑(三)
生意社12月7日讯 近年来,丝绸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影响力越来越小。不仅如此,丝绸在原有主销市场的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也在弱化。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首先,支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产业如能源、交通、建筑、通讯、环保等行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突显出来。其次,新兴的产业革命更多地发生在丝绸以外的产业或领域。比如,生物技术在农、林、牧、副、渔、禽、蛋、果、蔬、茶等方面的普及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改善了几十亿人口的饮食状况。新兴的农业还为轻化、医药、食品等工业开辟和提供了广大的原料来源。而在这个过程中,种桑养蚕一直受到其他农业种养项目比较效益的挑战。另外,材料科学和纺织工业的进步,使纺织不仅在原材料上摆脱了囿于棉毛丝麻的基本格局,而且在机械装备上也不断获得进步,并使最终成品的花色品种在瞬间变幻无穷,极大地提高了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空间和效能。特别是多种新型纤维的诞生及纺纱精细化,使得不少面料在功能上不断接近丝绸,而生产成本却大大低于丝绸。用这些面料所制作的服饰,适应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与当今生活中主流洗涤养护用品及电器功能匹配呼应,深得消费者喜爱。而丝绸受需要精心护理且易皱褪色等诸多自身弱点约束,难于普及消费,加之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就是在一般的商场难于见到或很少见到丝绸商品的重要原因。同样,丝绸在国家外贸商品中的重要性更是不能与昔日相比较。客观上,丝绸的生产和商品市场明显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挤压。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丝绸工业发展很快,在分布格局和企业规模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小城镇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种桑养蚕业已经逐渐转向西部地区。我国的西部濒临东盟、南亚诸国,正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中央把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给予了多项优惠政策、措施。可以预见,我国西部不久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东部蚕业将逐渐迁移到中西部地区。丝绸产业在我国东部地区很可能如同西方国家一样,会逐渐地衰退下去。这样的情况已经形成。最显而易见的事例就是我国东部地区丝绸行业各个环节的从业者越来越少,后续乏人的局面已经形成。
至少在江浙两省,农村种桑养蚕的人几乎都是不能外出做工而在家留守的老弱病残者,年龄大都在40岁以上。
在丝绸工业企业,熟练工缺乏是困惑企业的难题,车间班组长、操作骨干、工艺设计人员、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普遍年龄老化且后继无人。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祖传工艺亦无人传承。有人担心,自唐代就成为贡品的吴绫,今后很可能只能在史册中见到。
在营销环节,既有丝绸商品知识,又有经营贸易才能的年轻一代几乎不存在,而企业要培养一个二者兼具的业务员,同样也是很难的事情。
从现有高等教育的情况来看,问题就更加明显:以丝绸冠名的专业院校完全没有了,甚至在大学里的专业院系也没有了。此前,全国除有浙江、苏州两所专业丝绸工学院外,在数所重点农业院校里还设有蚕桑或丝绸院系,从种桑养蚕、制丝、丝织、服装设计等相关基础理论到技术操作进行系统教育,为我国丝绸业培养了宝贵的专业人才。而今天,历经数代人的、纯粹的丝绸教育从高等教育领域的隐退,是否预示着丝绸业未来的前景和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