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人物畅谈:艰难的丝绸行业(一)
生意社12月7日讯
访谈人物:彭启龙浙江丝绸之路集团
丝绸行业的传统工序,例如缫丝和梭织,不仅没有利润而且陷入了原料成本与成品销价倒挂的怪现象。这种现象从去年秋季以来特别明显。浙江丝绸之路集团浙丝二厂的经营管理水平工艺操作水平都在全国同行中位居前列,原料采购渠道也算畅通,员工技术素质和劳动生产积极性都很不错。尽管这样,半年来我们每生产1吨生丝,就要亏损两万元。今年以来,几百万元已经没有了。
去年秋茧以后,每吨蚕茧涨到10万元,比前年几乎翻了1倍多,迫使丝价刚性抬升,但由于丝绸外贸出口并不见好,绸厂也买不起高价生丝。这样一来,原料价格暴涨和出口市场的低迷,把丝厂和绸厂都挤成了“压缩饼干”。丝厂和绸厂叫苦连天,开工要亏,做一天亏一天,停产也要亏,更怕失去市场和员工流散。开又开不得,关又关不得,只能缩短工时,增加假期。实在顶不住的,只有关门,在我们湖州,去年冬天已经停掉四五家丝厂。
浙丝二厂承担了本次世博会复制“辑里湖丝”的光荣任务。这个任务就是把159年前在第一届世博会获奖的湖丝重新制作后献礼本次世博会,这是我们湖丝传人的光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可以停产放假或者开半工呢?万一像去年那样国际世博会的高层人士来参观怎么办?我们必须保持正常生产。我们只能到处去买高价茧,买一天做一天,还买不到。我们没办法考虑价格,只要是茧,不问价格、不管质量,拉来就做。这种等米下锅的窘迫我们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过。
茧价比丝价贵,面粉比面包贵的怪现象其实在丝绸行业中并不是最近才发生。究其原因,有人说是去年干旱影响蚕茧产量等等,在我们看来,都不是根本原因。新世纪以来,茧丝绸价格“发寒热”、“打摆子”已经有了3次,以生丝价格为例,最高达到36万元,最低跃到11万元,相差3倍多。但无论生丝如何涨跌,丝厂永远不挣钱,只有亏跌的份儿。为什么?因为总是这样一个规律:茧价已涨丝未涨,丝价已跌茧未跌。茧丝绸价格“过山车”,晕死的是我们丝绸企业。
茧丝绸价格“打摆子”的现象,受害者是谁呢?回答是两家:一是丝绸企业,二是养蚕农民。丝绸企业苦到无钱搞技改无钱发工资。农民苦于今年毁桑明年种桑,种桑养蚕好比赌钱,输赢无准,根本无暇考虑提高蚕茧品质。那么谁是获利者呢?回答是一批赌徒,包括茧丝炒家和投机贩子。大致规律是:蚕茧高价时贩子蜂拥来哄抬抢购倒卖;蚕茧低价时贩子消声匿迹农民卖茧难。
中国是世界最大产丝国,年产生丝11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85%。年产值大约在200亿~300亿元人民币之间,交给国家的增值税收入大约在30亿~55亿元人民币之间。全国缫丝行业从业人员大约为15万人,也就是说,这15万个平均年收入不到2万元的缫丝工人几乎是养活了7.5万个年收入5万元的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