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纺织城衰落观念保守是主因
生意社12月8日讯 “不要被艺术品的天价"吓"住了,那都是商业运作的结果。真正的天价作品,应该是建立在艺术品平价市场为基础的金字塔的塔尖。”昨日,来西安做讲座的“中国当代艺术教父”栗宪庭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不要迷信天价艺术品,平价市场才应该是艺术品交易主流。
而对于西安艺术群落的走向,栗宪庭指出,西安不能总是盯着老古董,不管是纺织城艺术区还是其他艺术群落,政府应该把它们当成城市的时尚中心来对待。
吸引艺术家落户让年轻人成为“活力之源”
作为西安第一个艺术群落,纺织城艺术区备受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关注。作为“宋庄”的缔造人和中国最著名的策展人之一,栗宪庭在纺织城艺术区建立之初就提出:纺织城艺术区应该成为房地产项目的兴奋点,在凝聚人气、打出名气的基础上,将其定位为西安的时尚中心之一。
“纺织城艺术区正在走向衰落,观念保守、落后是主要原因。”在栗宪庭看来,虽然现在市民的生活很现代化,但在艺术欣赏趣味上依旧停留在很早以前。要提高群众的审美意识,促进城市的文化发展,不仅仅是艺术家的责任,更重要的担子在政府身上,“艺术区建好之后,就撒手不管了吗?相关的优惠政策是否在持续呢?西安作为文化古都,不仅有老古董,还有"暗流涌动"的当代艺术文化,它们理应成为这个城市现代化的一个亮点。”
去年10月,曲江文化产业发展局曾透露,西安将建成中国最大的艺术群落,而栗宪庭则是该项目的总策划。现在,这个项目进展如何呢?对此,栗宪庭表示,他的策划案已经完成上交,但具体进展,他并不清楚。“建艺术群落容易,吸引艺术家落户难。有关部门不能将眼光总盯着成名的艺术家身上,而有意识地做好后续服务才是最重要的。”栗宪庭认为,西安有这么多年轻的艺术家,该艺术群落一旦建成,应该引进竞争机制,让这些年轻艺术家成为艺术群落的“活力之源”。
不再开口批评只因批评界走了极端
“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艳俗主义”……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还是《中国美术报》编辑的栗宪庭,撰写了中国批评史上这时期一系列重要批评文章,在推出了诸多艺术流派,奠定了“85艺术思潮”产生的同时,也奠定了栗宪庭作为中国当代最著名艺术批评家的基调。
但在2000年以后,栗宪庭的艺术活动逐渐减少。栗宪庭说,对已经年过六旬的他来讲,和小女儿“扣子”玩耍以及照料院子里的花草、石头,比参与关于艺术与文化的纷争更来得有趣。有心人也发现,近几年,栗宪庭很少参加批评界的任何活动,也很少看到栗宪庭犀利但又振聋发聩的批评。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过上了理想的生活"吃软饭"。因为,我停下来后,整个家庭的收入只能依靠同样也是策展人的妻子廖雯的工作。”栗宪庭笑着告诉记者,这几年确实很少介入艺术批评界,因为中国的批评界已经走入了两个极端:一是只说好话,互相说“恭喜”;另一个是争当“泼妇”,互相骂大街,“你可以说这是中国国情导致,但是当批评不再说真话,只会恭维和攻击时,这样的批评还有什么意义!”说这话时,栗宪庭弹了弹烟灰,烟雾缭绕中的脸很是淡定,似乎批评界真的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虽然不再“厮混”批评界,也有不少人认为栗宪庭应该退休了,但栗宪庭并无法真正脱离这个圈子,他将自己定位成“社会工作者”,从事公益事业,如建立栗宪庭独立电影基金,举办收藏家年会等,并筹备写一本关于艺术思想发展的书籍,“目前,我还在宋庄筹办扶持艺术家基金,毕竟现在有才但又很贫穷的艺术家太多了。他们需要帮助。”
别迷信“天价”平价是天价的基石
这两年,随着金融风波的逐渐消退,艺术品交易市场再次迎来了交易高峰,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的作品再次成为了各类拍卖会的主角。对于天价艺术品,栗宪庭一向很不屑,在他看来,当艺术变成商品,并采取商品运作方式之后,这些艺术品都只是一个华丽的“泡沫”。
“这两年,我一直在多个城市奔走,呼吁建立艺术品交易平价市场。现在,上海和成都已经都建成了平价市场。”在栗宪庭心中,他现在最希望的是让艺术品交易平价市场变成一种艺术品交易的日常模式,让所有老百姓都能接触、收藏艺术品。“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宁愿买名画家几乎千篇一律的"行画",也不愿买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呢?”栗宪庭认为,艺术必须和大众交流,培养、改变最基层老百姓的审美情趣、收藏意识,并以此为基座,慢慢产生金字塔,最终立于这个金字塔塔尖的“天价作品”才是真正的“天价”。
在西安期间,有不少坚持艺术梦想的年轻画家找到栗宪庭,诉说他们的无奈和迷茫。对此,栗宪庭指出,年轻艺术家必须定位清晰,不能迷失于所谓的“天价”,在衡量自己的生活费、工时费、材料费等之后,走平价路线,“中国最大的艺术品交易潜力在普通老百姓手里,不是在几个炒家,抑或是煤老板、油老板那里。”
对于本报推出的“美院毕业生作品拍卖会”,栗宪庭也提出了赞赏,“我也关注过这个活动,非常好,希望坚持。引导老百姓的艺术审美,推动年轻艺术家的发展,你们义不容辞。下次,希望评价的作品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