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价格波动下的企业生态
生意社12月14日讯 始于去年年底、爆发于今年9月中旬的这一轮棉价波动是继金融危机后棉纺织企业遭遇的一次全新考验。面对一路疯涨又倏忽而降的棉价,棉纺织企业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如何应对这朵“疯狂的棉花”?为此,本刊记者探访了位于浙江萧山和绍兴等地的多家棉纺经销企业,并对他们进行了追踪报道。
原料危机萧山区隶属于杭州市,绍兴县隶属于绍兴市,两地毗邻,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由于两地均为全国著名的纺织城与纺织品贸易中心,且在纺织产业链上有紧密的衔接和合作,因此在业内合称“萧绍”。
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全球,萧绍地区有不少纺织企业由于存货跌价、资金链断裂等原因倒闭。为应对经济危机,扶持企业走出困境,2009年4月,国务院颁布《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后,随着全球经济转暖,纺织业在外贸订单恢复、内需持续增长的带动下,通过一年多时间完成了清库、复苏、重建库存的过程。
2010年上半年,萧绍纺织品出口呈现爆发式反弹,以绍兴为例,1至7月,纺织品及服装出口77.4亿美元,同比增长36.9%,带动外贸出口连续3个月刷新记录。业内人士曾乐观认为,萧绍纺织业迎来了春天。然而下半年,随着全球棉价的一轮暴涨,纺织业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原料危机。
今年9月至11月初,国内棉花价格节节攀升,从每吨约1.8万元暴涨到3万多元,涨幅约70%.在纺织业,棉花是最基础的原材料,尤其在内衣、家用纺织品等领域,棉纤维几乎占了企业制造成本的60%—70%,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为缓解市场供应紧张,国储自8月份开始先后投放了100多万吨储备棉,但僧多粥少,效果甚微。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相比2008年底的萧条景象,目前萧绍纺织市场状况虽已明显好转,但贸易商们的日子却并不好过。不仅如此,棉价波动如同多米诺骨牌,迅速传导到纱线、面料、后整理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经过国家宏观调控,11月中旬以来,棉价终于出现了近几个月的首次下跌。但近期6000元/吨左右的跌势,让整个棉花产业链又动荡起来。
萧绍棉纺企业的负责人纷纷表示,企业现阶段不会再进棉花了。他们担心随着国家对棉价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棉价还会下跌。但还是有些人被套牢了,萧山振亚集团的老总沈国锋告诉记者:“我认识的一家小厂在棉价最高位时囤了不少棉花,现在棉价大跌让他们亏得很惨。”
买涨不买跌,棉企收购趋于谨慎,目前已有中小棉纺企业选择停产或者减产。这一连锁反应也在向下游的纺织、布料厂延伸。
下游市场对于棉纱采购多采取观望或是消耗库存为主的策略,新增订单较少。萧山的中国纺织采购博览城(中纺城)汇集了大量原料纱线经销商。中纺城副总经理方国平说,11月中旬后,经销商在纱厂的订货量明显减少,在对后市把握不准的情况下,连纺纱厂下游的布料厂都选择了观望。
绍兴华通集团是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指定交割仓库,它几乎横跨从种植、收购到纺织、色染、成衣的棉花全产业链。其董事长季国苗在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他给记者勾勒出目前萧绍棉纺织市场的基本态势:籽棉收购价格波动较大、棉花现货价格出现下滑、棉纱价格基本稳定、轧花厂不愿意卖出、纺织厂采购不多、买卖双方都处于观望期。
棉花流通企业:形势突变华通集团最主要的一项业务就是棉花贸易。在新疆,华通有自己的棉花种植基地,也会直接从棉农手中收购棉花。“由疯狂抢购棉花到停止收购棉花,转变似乎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季国苗感叹。
棉价暴涨,货源紧张,主要是由于全球棉花大减产。美国农业部信息显示,2009至2010年度全球棉花产量将比2006至2007年度减少20%,产需缺口在350万吨。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已经连续三年下降。2007至2009年棉花产量分别为762万吨、749万吨和640万吨。
10月底、11月初的时候,棉花现货(籽棉)收购价格攀升至3.1万/吨,华通的皮棉销售价格也涨至3.3万/吨;随着一系列调控组合拳的出台,从11月中旬至今(11月24日),每吨皮棉的销售价格已经下降到2.7万/吨。“如果按现在的价格出售,我们肯定亏本。”与季国苗的想法类似,一些中小棉花加工厂宁可观望也不愿低价出售皮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