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 世界最大棉花基地腾飞 (图)
http://www.texnet.com.cn 2010-12-29 08:46:16 来源:经济参考报 收藏
11月,随着新疆塔里木棉区进入棉花采摘高峰期,各地采棉机纷纷“上阵”。图为塔里木盆地的农一师三团科技连采棉机正在作业。 |
生意社12月29日讯 初冬时节,北方早已寒意袭人、雪花纷飞。而新疆塔里木盆地却依旧阳光明媚,柳叶低垂。远看天山和昆仑山山巅,白雪皑皑,熠熠闪光。塔里木盆地胡杨火红,红柳金黄,棉花雪白。
11月初,记者一行驱车走进世界最大的产棉区———新疆塔里木盆地。
弯腰屈背拾棉花,是中国农民沿袭数千年的劳动场景。如今,在世界最大的产棉区塔里木盆地,人工采棉的历史正在改写,随着采棉机隆隆驶向田野,跨越秋冬两季的漫长收获期开始缩短,人头攒动的拾花情形悄然改观。
在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垦区,万顷棉田洁白一片,往日人头攒动的采摘场景已不复存在,随着采棉机械隆隆驶入,往复工作,一朵朵棉花不断被卷入采棉机的腹中。尽管今年各地拾花工紧缺,但兵团农一师三团科技连的农业工人们却显得很从容。
科技连职工郝吉明家的107亩棉花,原本需要13个人,用两个多月才能摘完,如今仅用了大半天就全部采收完毕。科技连副连长张乐说:800人的工作量,现在只需一台采收机就可以胜任,采出的棉花不仅杂质少,还大大缩短了原先漫长的采收季节。
据张乐回忆,在2004年推广采棉机前,兵团农一师各团场的机关、医院、学校都要停工停课,所有机关干部和中小学生,甚至医务人员都要到地里采摘棉花,抢在老天“变脸”前结束收获季节。
按照一个正常的劳动力每天采摘60公斤棉花的工作量,每个采花工每天至少需要弯腰上万次,这对他们的身体是一种极大的摧残。在塔里木盆地,许多每年采摘棉花的农民和兵团的农业工人都因此患上了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由于新疆地广人稀,农村劳动力相对短缺,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生产总量的增长,每年在棉花收获季节需要大量的外地民工,最高时曾达到60多万人。而采棉机的大面积推广不仅解放了劳动力,同时还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让棉农省时又省力。
如今,阿拉尔垦区有近1/3的棉田都靠机械采摘,自从新疆进行了大面积棉花机械化采摘作业的有益尝试,实施机械化采摘棉花,不仅达到了团场增效、职工增收的目的,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拾花季节市区机关停止办公、工厂停工、商店停业、中小学停课,全部下团场采摘棉花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利用这种机械不仅减轻采摘棉花的繁重劳动,还降低了人工采棉成本。据张乐测算,使用机械采摘棉花,每公斤的费用不到0.6元,不到人工采摘的1/3。
塔里木盆地是世界最干旱的区域之一,水资源不足,是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最大的难题。如今,在采棉机大面积推广的同时,飞机撒药,膜下滴管的推广普及,使得高科技与灌溉模式的“嫁接”成为可能,不断推动当地棉花增产、棉农增收。
如今,在阿拉尔垦区,人在千里之外,通过电脑智能控制系统,用手机就可遥控灌溉棉田;日夜工作的农田监测信息系统,实时监控水盐指标,施啥肥、打啥药,缺啥就补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农场建设,已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样板之一。
正是看到了这种生产潜力,新疆不断提高补贴,使得原本每亩630元的成本,农民只需花费230元,从而调动了农民使用滴灌技术的积极性。借助政府的补贴,今年,库尔勒市种棉大户赵永生把自家112亩棉田全部改成“膜下滴灌”的模式。这种灌溉方式将传统的“漫灌式浇地”变为“直接浇作物”,产量比普通棉田高出30%以上。赵永生说:“节水设施的第一年投入最大,以后每年只需很少的投入用来买滴灌带即可。”
赵永生说,以前给棉花浇一遍水,每亩就要180立方米水;而采用新的灌溉方式,每亩只需不到100立方米的水。更令他振奋的是,滴灌技术可以直接增产:原先每亩不到两百公斤籽棉的低产田,现在平均籽棉产量竟然达到300多公斤。棉花单产的提高,让他当年便收回了全部投入。“高科技加上好价格,今年纯收入能达到10多万元。”
发生在新疆塔里木棉区的这一切,足以诠释新疆棉花高产的神话。这些年来,新疆在全国率先推广地膜种植、高密度栽培以及膜下节水滴灌等多项重大技术。加上采棉机的推广,使新疆连续多年在全国稳坐棉花总产和单产的头把交椅,棉花产量占到全世界的1/9,全国产量的1/3,逐渐也把新疆最大的棉花产地———塔里木盆地送上了世界最大棉花生产基地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