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万吨的进口棉配额放量2011年元旦后下发
生意社12月30日讯 2011年首批260万吨的进口棉配额数量已经敲定。
有大型纺织企业高层12月29日透露,数日前,中国棉纺行业协会已经向数家大企业透露了这一消息,260万吨的进口棉配额数量包括89.4万吨的1%关税内配额以及170.6万吨的滑准税配额,下发时间初定在元旦后。
数位受访分析人士指,作为棉花市场宏调的最后一招,首批配额数量超出市场预期,大量配额的集中发放彰显政府试图平衡棉花供求,稳定棉价的决心。
不过,决策层敢于一次性发放大量配额背后,实际上也暗含着棉价难以大幅回落的基本判断。
山东棉业一多次参与调研的人士分析,在首保“保棉农”、次保“保纺企”的棉花调控大思路指导下,过去的政策一般会避免一次性大量下发配额对棉农造成伤害。
350万吨缺口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旗下网站中国棉花网12月29日发布了一则短消息,称相关部门近期将下发260万吨的进口棉配额。由于2010年尚有100多万吨进口棉配额还未使用,政府拟对1%的关税内配额给予延期,数额更大的滑准税配额则不安排延期。
中国棉花协会和棉花政策的决策部门发改委未对此做出回应,不过有两家较大规模的棉纺企业回应称,数日前已经接到相关协会口头知会。
这一时间节点发放次年进口棉配额符合过往操作惯例,只是往年同期一般只发放89.4万吨的关税内配额,滑准税配额的发放一般会视市场情况,酌情增发,发放时间点往往集中在5、6月前后。
第一纺织网分析师汪前进说,弥补市场的棉花供求缺口是此次配额一次性大量下发的诉求。“市场普遍认可的供求缺口大致在350万吨-370万吨,这一缺口肯定需要进口棉来填补。”他说,一次性下发大部分配额的安排,是为了纺织企业能够提早计划,稳定市场预期。
今年9月前后,市场原本预计2010棉花年度(2010年9月-2011年8月)国内棉花产量接近700万吨,之后官方的预测数从700万吨下调至660万吨,而市场上的预测数普遍在630万吨左右,而消费量估算基本维持在1000万吨上下。
汪前进说,由于各方对棉花供需缺口的估算并不精准,政府仍然保留100万吨左右的配额未释放,这部分预计将根据明年市场的变化灵活增减。
抛开棉花产量估算的争论,棉花种植面积的逐年下降是看得到的事实。根据中国棉花协会的数据,2007-2009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分别为8889.15万亩、8631.15万亩、7425万亩。而8000万亩以上被认为是中国棉花的安全区间。
前述山东棉业人士介绍,近月的调研显示,按照近年罕见的5.7元/斤的籽棉收购高价计算,农民种植棉花比种植粮食每亩可多400元左右的收益,如果需要雇佣工人来采摘,那么种棉的收益仅仅比种粮每亩高200元左右。由于种棉更为费时费事,且享受的政策性补贴远远少于种粮,“仅仅200多元的收益差价,并没有多少吸引力,农民会更愿意种粮食。”
种植成本的推升之下,高棉价时代已经来临。该人士说,按照5.7元/斤的籽棉收购价折算,算上加工厂500元/吨的合理利润后,328级皮棉的售价已经达到2.6万元/吨,想回到今年年初1.4万/吨左右的价格区间已经不现实。
最后一招
增发进口棉配额被认为是政府用市场化手段调控棉价的最后一招。
数位受访人士都指出,按照过去两年中储棉收储和抛储的数量来测算,当前国储手中基本已经无棉可抛,在不能指望政策性抛售稳定棉价的情况下,增加进口成为调控的唯一路径。
不过在国际棉价高位的背景下,进口棉难以起到抑制国内棉价上涨的作用。根据中国棉花协会的测算,近期进口棉的到岸成本价已经超过2.9万元/吨,比国内采购每吨贵了1500元。
更重要的是,船期的紧张,可能使得大量的外棉难以及时到货补充国内需求。前述棉纺企业高层告诉记者,该公司今年8月份订购的美棉,直到12月末才全部到厂。12月左右定的货,美棉的发货时间已经排到明年8月左右,印度棉到货时间也要4、5月前后。
汪前进说,由于全球性的棉花资源紧张,2010-2011棉花年度的美棉销售进度已经超过90%,其中中国企业购买数量大约占1/3。“近期想要进口要待明年二季度前后美国新棉上市。”
9月开始,中国棉花价格在缓慢小涨了大半年后,开始急速上蹿,328级棉一度超过3万元的/吨的价格高点比年初报价整整翻了一倍。在管理通胀的高压之下,决策层通过让大企业带头压价等行政调控手法打压棉价,11月下旬棉价开始了持续三周左右的暴跌,触底至2.6万元/吨。当前标准棉价格已经大致稳定在2.7万元/吨左右。
有大型棉纺企业高层判断,考虑到前述种植成本等多重因素,2.5万元/吨的棉价是一个重要支撑位,预计棉价只要不突破3万元/吨,就不太可能引起决策层再次启用行政干预的手法来整治。
而从当前市场状况判断,棉价疯涨突破3万元/吨的概率并不大。他说,该公司当前的棉花库存已经非常高,差不多能满足企业4个月的用棉需求,而下游的纱布在今年2、3季度需求井喷后,需求已被透支,当前销售颇为平淡。“由于订单不足,周边已经有工厂提前放假。”他说。
中国棉花协会最新的一份分析报告也指出,调研发现目前大部分纱厂库存为两个月左右,部分销售较好的大型企业库存也有20天左右。为了尽快出货,减少资金占压,纺纱企业已经开始主动下调出厂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