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哲:把握需求变化 谋求创新发展
生意社12月31日讯 中国纺织服装消费需求市场呈现出消费升级与消费多元化的态势,而国外纺织服装消费市场的理性消费趋势则在持续回归中。顺应对需求市场的动态把握,需要贯穿科技、人才、品牌与可持续发展的四条主线,倡导“标准话语权”与“时尚话语权”两大创新体系。
从棉价波动看技术创新
棉花问题是全行业的一个痛,2010年的棉价“过山车”尤其牵动人心。纺织行业要理性面对这种“痛”,同时通过技术研发可替代性原料来化解这种“痛”。
棉花具有原料和金融的双重属性,国内针对全球纤维生产、消费情况的最新预测显示,棉花的全球库存会持续减少,长期看棉花供应依旧呈现趋紧态势,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失衡现象,这也是外部资本炒作有利可趁的客观原因。
能否找到替代棉花的新型资源?在紧迫的形势面前,化纤工业的发展开始变得意义深远。
全球化学纤维和主要天然纤维的加工总量由2000年的5260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7050万吨,年均增长3.3%。化学纤维占比由2000年的59.2%提高到2009年的62.6%。从中国纺织业的纤维加工总量来看,从2000年的1360万吨增长到了2009年的3780万吨,在世界纤维需求总量中的占比从25.8%提高到了53.6%。大力发展化纤产业是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明确方向之一,而化纤产业如何实现规模化、差异化、高性能化发展则是重中之重。现在首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找到可替代的可再生资源呢?业内曾经在竹纤维、麻纤维方面做出尝试,但迄今为止没有根本撼动棉花最重要天然资源的地位。另外,再生纤维现在能达到的产能是700万吨,实际上产量却不足500万吨,如何提升再生纤维在整个纤维中的比例,这个不仅要在技术上实现突破,也需要国家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
内需市场扩大成创新依托
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中,内需一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发达国家和先进的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美国和印度为例,他们的内需在需求总量中所占比重分别超过92%和88%,中国在2008年时达到了72.8%。这也预示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内需在需求总量中的比重中一定要提高,这将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创新发展的可靠依托。
这一趋势在纺织、服装领域内已经比较明显。近几年,行业内规模以上企业国内市场的销售额稳步提升,2010年已经接近82%。另外,从现实角度来说,中国家庭及个人年消费水平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也是中国人民生活改善、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向,会给纺织行业带来新的机会。
参照主力消费人口的人均收入来分析,目前国际上形成了一个经验值,以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000美元为分界点,超过分界点,被视为人民消费行为发生重大变化,华泰证券对此做过测算,2002年的时候,我国年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的人群不及10%,2008年则接近40%。主力消费人群人均收入的增长势必会迎来消费方式、消费类型的重大转变。从主力消费人口的年龄分布来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2010年到2025年,20岁到59岁年龄段的庞大人群会成为承接消费升级的主力大军,有此消费潜力的支撑,中国的纺织工业还会迎来10~20年的黄金发展期。
国内城镇化率的提高为纺织行业带来了另一种机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和乡村之间消费差距会渐渐缩小,对行业发展同样有利。
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内中产阶级人群的日益庞大,绿色、环保等新兴消费理念会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这也将成为拉动纺织服装消费继续升级的动力之一。
围绕四条主线建立两大创新体系
随着城镇化率提升、国民消费水平提升和内需市场的扩大,纺织行业前景可观,而且新材料研发领域也在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十二五”仍然是纺织行业的平稳快速发展期,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
未来纺织行业发展应该主抓四条主线:科技、品牌、人才和可持续发展。在科技方面,重点是要突破关键技术,从以往单纯强调研发,转变为强调研发与推广并重,其次要重点突破资源瓶颈,重点推进化纤产业的规模化、差异化、高性能化发展问题。
行业上下所做的种种努力,最终体现在对话语权的掌控度上,其中,标准话语权首当其冲。我国纺织工业应在科技领域始终保持领先水平,在未来五年,注重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锤炼企业全过程管理,使自己不但成为国际标准的严格践行者,更跻身标准的制定者行列。时尚话语权是另一个关键所在,中国亟待建立时尚发布主导权,应继续倡导行业谋求创意集聚效应,整合资源,在行业自身积极尝试跨界发展的同时,行业的声音向商业延伸,向消费者延伸,实现时尚创意产业的集约化发展。
中国不缺有识之士,但要学会借势而为;中国不缺少科技利器、人才利器,但要善于攫取时机。“十二五”正待开启,行业发展的绝好时机尽在眼前,唯创新与奋发,方可获得历史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