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皋桑蚕业:发展靠自己 成果惠百姓
生意社1月4日讯 时下,寒冬来临,丰收后的雉水大地归于宁静,但高明镇周庄社区却仍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日前,9组的黄祥建刚刚犁完地,边拍打着裤腿的泥边望着承包的20亩大棚,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我在上海打工20多年,工地周边都是大棚果蔬。现在,我自己也种起来了,明年就赚钱了!”
老典型遇到新难题
提到高明镇周庄社区,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当地的栽桑养蚕业。全社区桑园面积超过耕地总面积的80%,年养蚕近7000张,蚕桑总收入超1200万元/年,桑园亩产值近5000元,是如皋市蚕桑生产专业示范村(社区)、南通市高产桑园基地。
然而,近年蚕茧市场波动较大,蚕茧价格不稳,加上蚕桑生产劳动强度大,毁桑、抛荒现象时有发生。高效农业面积不增反减,何谈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该社区党总支书记周久海与村两委会一班人充分研究后,果断决定:成立社区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大规模土地流转,一方面,稳定桑园面积并向养蚕大户集中,另一方面,在除去桑园的1100亩耕地上做足文章,着力提高土地产出,实现三年倍增。
2009年10月,社区共流转土地860亩,其中桑园230亩,涉及10个村民小组232户,并明确流转后的土地全部发展高效农业,年租金1000元/亩,合同期为5年。
创新思路,“拜师学艺”
明确了思路,腾出了土地,就等一个好的高效农业项目落户。社区两委会一班人个个有压力,人人担责任,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先后接洽了5个客商,多是东台的种植能手,有诚意来社区承包土地种植大棚西瓜。胆大心细的周久海发现:大棚西瓜地力消耗大,怕重茬,今年种了的地,明年再种就差多了,最多只能种两年,到时候人走地空,耕地浪费了,再发展的信心没了,老百姓的希望也断了。得知有客商看中了地,群众就来催问:大棚西瓜是种还是不种?种!周久海肯定地回答,但要换个思路、换个方式种。
要发展,关键靠自己。周久海拿出了方案:与东台客商签订1年协议,5名社区干部分别对接5名客商,既建立服务关系,也建立师徒关系——客商为师,社区干部为徒,用1年的时间,把“别人的”西瓜种植技术“学”为己有。1年后,社区干部要能挑起大梁,当好发展高效农业的样板、示范。同时,鼓励群众加入“学习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从2009年底开始,社区干部就和4名农户一起,以70亩大棚为试验基地,跟着东台客商学种植、闯市场。今年初,社区又组织了3批有兴趣、有干劲的农户到东台市三仓镇、新街镇,大丰市等地考察学习。11组的吴福平说:“在外地看过之后,特别激动,就想立刻大干一场。”
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赚
“我自己试种了8亩田,仅一茬西瓜的销售收入就达到6万元,不仅收回全部投入,还盈余了24000多元。”周久海给想干又不敢干的老百姓算了这样一笔账,“发展高效农业能赚钱、能赚大钱”的观点得到了一致认可。
但老百姓还担心,还犹豫:高效农业成规模了,市场在哪里?种的果蔬卖不出去,岂不是亏大了。
于是,周久海又带领社区一班人跑遍了上海、苏南的市场。“一旦闯出去了就会发现,有好的产品根本不用担心市场。”今年9月份,社区干部种植的200多亩夏辉大白菜,抢“鲜”供给本地及周边20多所学校,不到合约期就已全部出清。
“多亏了市农委‘驻点兴园’的科技人员。”周久海一语道破天机,如今,市农委蔬菜办主任、高级农艺师李建已成为园区发展的主心骨。自年初正式挂钩后,从规划到定位,从搭建大棚到犁地翻耕,从选种到治虫,从包装销售到茬口安排,李建都是一一过问并严格把关,这为老百姓投身高效设施种植注入了一支强心针。
截至目前,全社区已有48名群众参与了承包种植,每名社区干部都建立了不少于30亩的示范基地,共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近700亩。周久海指着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前的8连栋大棚告诉记者,这是他个人投资30万元兴建的3000多平方米的育苗中心,社区还在积极招商筹建一个投资100万元、年销售万吨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一个从农户到基地到市场的完整致富链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