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宁南催生四川茧丝绸产业基地县
生意社1月6日讯 “养蚕收入比去年还多了3万元。”四川宁南县的养蚕状元——竹寿镇阳甸村2组的余洪科今年的养蚕收入高达11.5万元。丰收的喜悦,挂在他的眼角眉梢。
面对百年难遇的严重干旱、晚秋雨的恶劣气候、养蚕劳动力不足等不利因素,宁南蚕业在2010年仍创造了两个历史之最:产茧达到18万担,蚕农收入1.96亿元,茧丝行业收入5亿多元,利税突破亿元大关,创历史之最;连续四次提高收购价格,蚕农一张蚕的收入最高的达到2000多元,创历史之最。自此,宁南蚕业的“十一五”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回顾宁南蚕业的“十一五”,总有些“历史性”的拐点让人铭记。
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茧丝市场行情跌入历史最低谷;2010年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全县70%以上的桑树不同程度受灾……
一次次的乘风破浪中,宁南蚕业转危为机、不退反进,连续10年荣获“蚕茧总产、养蚕单产、人平产茧、蚕茧质量、蚕农收入”五项指标全省第一,全省蚕桑第一大县这顶桂冠从未旁落。
“十一五”期间,宁南蚕业的成就如此多娇!
——蚕茧总产猛增,蚕业效益显著。五年来,全县累计产茧78万担。全县蚕农累计实现售茧收入7亿元,养蚕人口人平收入6800元。
——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标准化生产有力推进。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成为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项目首批实施县和“四川省精品蚕业标准化示范县”。
——坚持资金投入,为蚕业稳步发展提供支撑。五年投入扶持资金高达8000万元。2007年到2009年在全州率先实行的“二次返利”政策,共计返利于蚕农900多万元。
——收购价格大幅提高,蚕农收入明显增加。蚕茧收购由2005年的12.5元/公斤提高至2010年晚秋的26.7元/公斤,增长114%。蚕农收入由2005年的7500万元增至2010年的1.96亿元,增长160%。
——先进典型犹如群星闪耀、层出不穷。全县涌现出产茧万担以上的乡镇8个,千担村51个,400担组86个;售茧收入1万元以上的农户3904户,比2009年增加2089户。
“热不赶,冷不砍,坚定不移抓发展”。多年来,这一直是宁南蚕业发展壮大的根基。坚持连续的扶植政策,建立良性的运作机制,大力开展科技研发等措施,又使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然而,宁南蚕业近年来取得的辉煌业绩仍折射出产业发展链条短、层次不高,粗放低效等问题。如何推动全县蚕业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努力实现新一轮的跨越腾飞?为了成长后的蜕变,宁南县委、县政府作出了深谋远虑的决策。从解决产业短板入手,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打造品牌,是产业升级的第一步。如今,宁南的“南丝路”牌蚕茧已被国内高档丝绸生产企业作为首选原料,并相继荣获了“四川省名牌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等荣誉。
这些在川内乃至全国掷地有声的金字品牌,给宁南蚕业带来的是“东桑西移”、“东绸西移”大背景下的市场机遇。近年来广西、江苏、浙江等蚕桑主产区养蚕量大幅度下降,而宁南县资源富集、品牌在握,必将在迎接以蚕桑产业为标志的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占领有利位置和发展空间。
抢占先机的背后,是做好产业基础。宁南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推动蚕桑产业向海拔1300米以下的优势区域集中转移,以发展“6215”宽窄行套种桑园为突破口,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之策。实践证明,“6215”套种桑园其土地利用率高、综合效益好,亩产综合效益最高可达1万元以上,能极大提高收入,充分调动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宁南还将发展蚕业的着力点放在了加大招商引资,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上。去年年初,成功引进了上海宏凯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了“南丝路集团宏凯丝业有限公司”,对鲜下足茧进行开发。截至目前,该厂已实现产值600万元,吸收了80名社会劳动力就业;此外,引进四川通世达生物科技制品有限公司收购蚕沙630吨,蚕农实现增收63万元。
令人欣喜的是,就在去年10月下旬,宁南县委、县政府多次与中国丝绸之路控股集团就蚕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进行实地考察和洽谈,合作开发蚕业优势资源,加快产业向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转变,并与之签订了茧丝产业合作框架协议。
视野决定格局。展望十二五,宁南蚕业的挑战伴随着机遇。
宁南蚕业将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和省委、省政府的“一个意见,两个规划”三大机遇,以“一年一万亩,五年五万亩”的速度,确保“十二五”期末完成15万亩优质桑园建设任务,为产茧30万担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充分发挥蚕业优势,建设40万担蚕茧生产加工基地,形成茧、丝、绸、蛹、蚕沙、桑枝等产品一体化精深加工格局,逐步构建20亿级的茧丝产业集群,把宁南打造成为金沙江上游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基地。
在宁南县有史以来最大的城市建设中,5大主体功能区规划之一就是城北轻纺工业区。不远的将来,那里将机器隆隆,织就宁南蚕丝业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