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蚕丝品第一镇”的品牌之梦
生意社1月6日讯 11月,浙江桐乡,洲泉。灿烂的阳光洒在这个“中国蚕丝品第一镇”的土地上。
这片土地占据着中国蚕丝被服行业的半壁江山,全国近千家蚕丝被生产企业中,位于洲泉的就占总数的近20%,更不用提国内如富安娜、梦洁、水星等著名家纺品牌的蚕丝被服,近90%皆出自洲泉人之手。
刚刚过去的10月对于镇上的数百家丝绵企业而言可谓多事之秋。央视对当地部分蚕丝被生产企业涉嫌质量问题进行了曝光。洲泉丝绵一时成为焦点。10月31日,桐乡市天诺家纺有限公司、浙江银桑丝绸家纺有限公司、桐乡市丝园家纺寝具有限公司、桐乡市洲泉腾飞被絮厂等6家企业联名发出蚕丝被服行业倡议书,号召“以‘生命’的名义,感悟‘质量就是生命’”。随后,当地200多家企业老总争相在倡议书上签名,并作出庄严承诺。
作为第一个“中国蚕丝被服生产基地”,洲泉,这片初步形成养蚕、制丝、被服等产业链的土地,正在经历缺乏大品牌的阵痛。
小产业涅槃
在洲泉,几乎家家户户都曾经种桑养蚕。早在4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百姓就掌握了养蚕缫丝织绸的技术。
发展至今,洲泉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丝绵产业第一重镇。2009年,洲泉的丝绵被絮生产企业发展到200余家,年产值达到15亿元。到2009年底,洲泉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丝绵产业集群,全镇共有蚕丝品生产企业335多家,年产丝绵被240.8万条,实现产值11.6亿元。
作为传统产业,洲泉丝绵产业正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着:剥制丝绵曾是古镇上农家母女代代相传的传统手工业,十几年前,丝绵被服的生产还基本是靠手工。如今,机器已经取代了手工剥茧拉丝,产品生产步入专业化、现代化的轨道。
传统产业有属于自己的烦恼,洲泉镇上百家从事蚕丝被生产的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只有30多家,仅占总数的9%。其中规模最大的企业2009年销售额不到1亿元。企业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制约着洲泉蚕丝被产业发展壮大。
“洲泉的丝绵加工企业几乎都是从家庭小作坊成长起来的,单打独斗式的小作坊生产难以形成规模和气候。资金分散、产品档次低等问题突出,行业组织建设落后致使行业竞争处于无序状态,整个行业难以应对外界形势的变化,严重制约了丝绵产业的二次发展。”桐乡市副市长周民分析说。
“洲泉的丝绵被服企业曾经以OEM为主,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桐乡市私营(民营)企业协会洲泉蚕丝被服行业分会会长陈政毅对《浙商》记者说。他亦是天诺家纺的董事长,行业倡议书的发起人之一。“产业正在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品牌、技术创新转变。转型过程中,有部分企业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被媒体曝光后,丝绵产业正在加快优胜劣汰。”他认为,2010年的这一场洲泉丝绵品牌危机或可成为洗牌契机。
以陈政毅为代表的6企业联名发出倡议后,洲泉的200多企业负责人争相在倡议书上签名,并对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作出了承诺。
洲泉蚕丝被服行业分会秘书宋宝良说:“对于本身规范的企业,产品质量过硬,在这一波风潮中更受到客户的信赖。而本身有小问题的企业,也无不努力改善。”
另一发起倡议的企业家银桑董事长朱金毛称,简单的价格战行不通了。不久的将来,产业格局必将发生变化。
着力打造品牌
“近年来,洲泉丝绵产业开始广为人知了。”陈政毅笑着说。作为国内丝绵被服最重要的生产基地,此前长期困扰着洲泉的是产业知名度——即使垄断着国内著名家纺品牌企业的丝绵被服贴牌生产,亦并没有多少人知道洲泉。这种处境难免让洲泉丝绵企业尴尬。
没有品牌,只做贴牌,此前也让不少企业家觉得日子安逸。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贴牌加工型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有不少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接不到订单,最终未能熬过“冬天”。
“要促进产业发展,产业领军式的大型企业必不可少。这样一来,向下可以发展订单合同,向上发展市场大订单,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洲泉镇工商所副所长钟建琦说。
近年来,洲泉丝绵人已经努力探索产业转型升级之道。转变中,行业分会的作用不可小觑。2008年6月,洲泉蚕丝被服行业分会诞生,堪称洲泉蚕丝被行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分会意图通过行业组织,采用企业抱团的模式来发挥整体优势,推动洲泉蚕丝被服行业的健康规范发展,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分会甫一成立,即有171家企业入会。前文提及的6家企业,均为分会成员单位。从此,洲泉的丝绵产业开始以高标准的行业准入、统一的形象对外宣传,打造丝绵被服产业的整体形象。
在分会的推动下,2009年洲泉镇被评为“嘉兴市蚕丝被服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进一步提升了洲泉蚕丝被服产业的品牌知名度。
如今,洲泉已经有天诺、银桑、新丝宝、丝园等20多家龙头企业,诞生了“丝思绸”、“银桑”、“华纳斯”等10多个知名品牌,但要诞生国内有影响的品牌,任重道远;尤其在打造“洲泉丝绵”的区域品牌上,还要花大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