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蚕桑产业县的发展纪实
生意社1月10日讯 镇雄县栽桑养蚕起步早,历史最悠久,是云南省栽桑养蚕最佳适宜区之一,其所生产的蚕茧茧层率、茧丝长、解舒率等指标优良,产品畅销。2005年,桑园面积达4.7万亩,产值近2000万元。由于长期以来都是传统种植方式,经济效益不高,蚕桑业逐渐被农户“遗弃”,蚕农弃桑、毁桑、有桑不养蚕的现象极为严重,蚕桑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发展陷入僵局,镇雄蚕桑何时才能重振“全省蚕桑基地县和重点县”雄风,再现蚕丝魅力?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十一五”期间,镇雄县在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抢抓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把蚕桑产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提出了“保桑园、保蚕农、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多措并举抓蚕业,实现了蚕桑产业规模巩固、效益提升的新目标。2010年全县桑园面积达5.02万亩,产值3036万元,比2005年增加了1300余万元,增幅达73.6%。
加大扶持力度巩固基地桑园
镇雄蚕桑产业有计划、有组织规模发展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虽是以地埂桑和四旁桑为主,仍发展至3万余亩,在1984年、1994年先后被省政府列为全省蚕桑基地县和重点县。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服务体系跟不上,市场起伏等因素,造成该产业大幅度下滑,全县的桑园遭到大面积的毁桑和弃管弃养,仅存不足万亩。
面对桑农等待观望的现状,镇雄县委、县政府坚定“低谷栽桑,高峰受益”的市场经营理念,按照“争取支持,优化布局,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思路,积极争取省、市扶持和县直有关部门共同投资等办法,改造低产老桑园和新建优质桑园基地。为了鼓励群众栽桑养蚕,县蚕业公司每年在蚕药、蚕具等物资上投放巨资,高价进入,低价销售给蚕农、扶持基地发展,对于养蚕大户,还直接送物资扶持发展,补助金额达48.4万元;在蚕茧收购方面,公司采取市场低迷时少赢利甚至亏本经营的办法,维护蚕农利益,提高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2010年为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大灾之年小春损失蚕桑补,春茧蚕农每交售1公斤鲜茧多补给蚕农5元的旱灾补助,仅此一项,蚕农净增收250万元。通过扶持发展,广大蚕农的积极性得到高度发挥,发展蚕桑产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要求;由过去政府出钱买桑苗送上门也不愿栽,变为自己出钱也要买苗栽;由过去大多以零星分散的四旁桑、地埂桑为主变为今天的不惜用良田好地栽植密植桑,全县掀起了栽桑养蚕的热潮。
强化科技运用提高比较效益
科技运用是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的必须手段。为使蚕桑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确保蚕农利益,该县投资10万元与西南农业大学签订了院县合作协议,引进西农大研发的最新“三倍体”桑品种“嘉陵20号”枝条,对坡头、母享、五德等乡镇1万余亩老桑园进行嫁接改造,提高老桑园产叶量、产茧量。大力开展栽桑养蚕技术培训和普及,“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开展技术培训800余期(次),培训蚕农9万余人(次),同时,编制技术资料10万余册,发放栽桑养蚕技术光碟400余套,将“蚕业科技服务中心”建到重点蚕区,方便蚕农咨询疑难问题。为提高蚕茧质量,投入资金60余万元建立“镇雄蚕业科技服务中心”,改建基地乡村的蚕茧收烘设施。此外还大力推广使用纸板方格蔟20万余片,塑料折蔟2万片,省力化蚕台643套。收烘设施的改善、优良蔟具的应用,大大提升了镇雄县蚕茧的茧质,“镇雄蚕茧”品牌的形象得到有效提升。
镇雄县蚕业公司还与蚕农签订订单合同,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推行“二次返还”政策,每交售1公斤鲜茧返还蚕农0.2元作为下季定种补助,推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真正惠农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