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回顾:逢上升周期 化纤业如虎添翼
2010年11月19日,“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公布了《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简称《纲要》),并颁授“2010年度中国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奖”。 “千吨规模T300级原丝及碳纤维国产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等多项化纤类项目荣获“纺织之光”2010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纲要》则进一步肯定了我国化纤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的科技成就。
在《纲要》提出的“50+110”工程中,涉及纤维材料的项目共有60项,其中,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包括纤维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5大项,重点推广的适用纤维材料加工生产环节的先进技术13项。这些技术项目大多集中在化纤工业领域,彰显了化纤在纺织工业乃至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点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正是我国化纤工业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行业“率先见底”、“率先复苏”的支撑力量。“十二五”期间,化纤工业的发展仍需依靠科技创新,《纲要》无疑为今后5年化纤工业科技发展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6 价格跌宕
从2010年9月初以来,化纤各主要品种价格快速上涨,其中上涨最快的是涤纶短纤维,其他品种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涨幅要明显小于粘胶短纤和涤纶短纤。11月12日之后,随着棉花期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化纤许多品种价格也出现大幅下跌。
以粘胶短纤维(1.5D*38mm)为例,11月12日的国产市场中心价格为30800元/吨,而到了12月13日又降到了26000元/吨,1吨下降了近5000元。11月6日涤纶短纤维(1.4D×38mm)市场送到成交价为9200元/吨; 11月7日,同种产品价格就蹿升到15100元/吨;到了11月12日,更是涨到了19900元/吨;而到了11月13日,价格急剧下挫,跌至9800元/吨;此后又迅速涨至19800元/吨,并逐渐下挫。价格大起大落,如同过山车。
点评:造成化纤价格急剧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棉价和PTA期货价格变化带动影响,也有供需因素影响。此外,部分游资炒作和化纤企业的盲目跟风也是重要推手。价格短时间内大起大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产业链平衡,企业应加强自律,理性经营促进行业平稳运行。
关键词7 产业延伸
2010年3月31日,桐昆集团自主建设的PTA项目正式签约。该项目由桐昆集团旗下的嘉兴石化有限公司投资运营,总投资30.2亿元,其中企业自筹12.2亿元,包括氧化单元和精制单元的PTA主生产装置、辅助生产装置及公用工程等。该项目年产PTA可达80万吨。
2010年4月10日,恒力石化(大连长兴岛)产业园隆重举行奠基仪式,恒力集团正式迈出了进军石化产业的步伐。该项目总投资250亿元,将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150亿元,二期投资100亿元,主要生产与纺织配套的上游化工产品。
除了恒力和桐昆两家企业之外,荣盛等大型化纤企业也纷纷向石化领域进军。
点评:化纤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发展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原料问题,而且对实现产业集聚,拉长产业链,掌握市场话语权,提升国际竞争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要警惕随之而来的全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
关键词8 淘汰落后
2010年8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25个化纤企业赫然在列。
淘汰落后产能是化纤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总体规划,化纤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为230万吨。2009年全行业已经完成淘汰落后产能127万吨,2010年,整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更大、更具体。
点评:淘汰落后产能必须考虑到企业劳动力转移问题,要充分顾及到社会影响。“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转型升级仍然是化纤行业重要工作之一。
关键词9 贸易摩擦
2010年,化纤行业贸易摩擦案件频发,涤纶工业丝、锦纶切片、己内酰胺等反倾销事件此起彼伏,部分化纤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相关案件的胜利。
2010年12月1日,欧盟对原产于中国大陆、韩国和中国台湾的聚酯高强力纱作出反倾销终裁,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不予以征收反倾销税。
此外,2010年,韩国贸易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马来西亚的弹力丝(DTY)反倾销日落复审案件公布复审结果。其中,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在遵循价格承诺的基础上不予以征收反倾销税。
同样在2010年,中国商务部就翔鹭石化所发起的对韩国、泰国精对苯二甲酸(PTA)反倾销案发布终裁报告,认定原产于泰国、韩国的进口PTA存在对中国倾销。该案是厦门企业第一起对外反倾销胜诉案件,36亿美元的涉案金额也是历史上国际反倾销案件涉案金额最大的一宗。
点评:面对贸易摩擦,广大化纤企业应该积极应对,一些化纤企业之所以在反倾销案件中获胜,最重要经验就是坚持。坚持不是盲目的,而是要练好内功,摆正心态,做好充分的法律诉讼准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