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丝织品:桑蚕织就的丝绸史话(一)
综观这些楚国丝织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织造精。丝织品的组织结构和织造工艺是相当复杂的,不仅要有熟练技木的工匠,而且还必须有比较先进的织机。
二是色泽艳。《尚书。禹贡》记载荆州产“玄纁”。玄是黑色,纁是用茜草多次侵染而成的红色。楚地盛产植物染料如兰草、茜草和矿物染料丹沙等,是丝织物染色的重要原料。楚人还用矿物染料——朱砂进行“石染”。
三是蚕丝质量好。蚕丝是由丝纤维和丝胶组成的有机物质。楚墓中出土的丝织品,经鉴定是桑蚕纤维。尽管出土时已经碳化,但从丝纤维的光泽、韧性、弹性等方面看,它的抗张强度仍然较高。
素纱绵袍
镜衣,为楚人装铜镜的丝织锦囊
楚国的丝织品除了供贵族使用外,还有一部分丝织品用于向外输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重耳)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毅?‘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这条记载说明,早在公元前637年,楚成王35年以前,楚国的丝织品不仅自用,而且还向北输送到处于黄河以北的晋国。重耳在这里当然是选择楚国向晋国输入的几种最主要的物资而言的。此外,《管子。小匡》中还有楚“贡丝于周室”的记载。
总之,我们无论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还是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表明,东周时期的楚地即长江中下游流域,栽桑蚕育的丝织业生产,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了。这也使我们可以肯定,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初期的大量丝织物,实际上是春秋以来楚国丝织业生产继续发展的成果。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