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至银蚕玉茧铺就“桑乐至”
生意社1月17日讯 村前桑园成片,村里蚕房林立,桑地里农民忙碌剪枝,缫丝厂里银丝飞舞……日前,笔者一踏入帅乡大地,就深刻感受到了“桑乐至”散发出的巨大魅力。
蓄势:蚕桑业插上“金翅膀”
“目前,我县已有15个蚕桑基地乡镇、136个蚕桑重点村、18个蚕桑‘一村一品’示范村和1500户规模养蚕户。”谈及乐至近年来蚕桑产业的发展情况时,该县蚕桑局局长邓祖峰颇为自豪。
近年来,乐至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历史机遇,坚持“大调结构、调大结构”的思路,倾力打造全省蚕桑产业综合实力第一强县。通过“政府扶持、项目支持和科技应用”等综合措施,逐步进行蚕桑集约化、规模化区域布局调整,给蚕桑业的腾飞插上了“金翅膀”。
依托项目,打造三个蚕桑产业带。该县以15个蚕桑基地乡镇为基础,倾力打造以资乐路及319公路沿线、乐黄路、高寺镇梨子湾村至童家镇伍家寨村连接线沿线蚕桑优势区域的三个蚕桑产业带。在“十一五”期间,该县在三个蚕桑产业带共栽植桑园5.3万亩,新建、改建小蚕专用饲育室217处,新建改建大蚕房、大蚕简易蚕棚5016处,推广省力化蚕台5016套。“三个蚕桑产业带的打造,使基地乡镇的桑园规模逐步扩大,养蚕设施得到改善,养蚕量也得到增加。”该县蚕桑局生产站站长贾兴玉介绍说,“其发蚕量、产茧量分别占到了全县总量的84.3%、85%。”
一村一品,促进蚕桑产业规模化。该县在136个蚕桑重点村中选择出童家镇五通村、石佛镇唐家店村、劳动镇宋家沟村等18个村,大力推进蚕桑“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在示范村建设中,我们采取的是集中安排项目、资金、技术。”贾兴玉介绍说,“同时,我们又以‘旱耕地80%以上栽桑、养蚕设施全面标准化改造、规模养殖户占养蚕总户数的80%以上、小蚕全面专业化饲养’为标准,大力推进蚕桑生产经营专业化、饲养管理省力化、生产技术标准化建设。”从2008至今,乐至县共栽植桑园2810亩,新建共育室43处,标准大蚕室652处。
大户工程,扩大养蚕户经营规模。按照“投入向大户集中、项目向大户倾斜、技术围绕大户服务”的“三集中”的原则,该县制定出全县蚕桑生产专业大户培育计划,对养蚕大户在精神上给荣誉、物资上给奖励,推动养蚕大户的快速发展。“大户工程虽然缩减了养蚕农户数量,但全县的养蚕总量却在增加。”邓祖峰局长拿出的一份数据表,表上显示,2010年,该县的养蚕农户虽然从2008年的5万户缩减到了3.9万户,但户平均养蚕量却从2.9张提高到3.8张,年养蚕10张以上的养蚕规模户达到1500多户。
延伸:蚕桑业形成“产业链”
“以前,我们只知道在桑园里栽桑树,只知道桑树能用来养蚕。”乐至县石佛镇唐家店村村民刘吉平告诉我们,“现在才知道,桑树的用途多着呢。”据刘吉平介绍,两年前,他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把自家的桑树全部嫁接上了果桑,并在林间种上了药材,走出了桑树只能单一养蚕的传统模式。“就是蚕沙、桑树枝条等蚕桑副产物,现在都能拿来卖个好价钱呢!”刘吉平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为延长桑蚕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桑蚕产业效益,乐至县加大了蚕桑综合利用的开发力度,实现了蚕桑资源的循环利用,提升了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开发果桑产业。乐至素有“碧绿桑园遮望眼”的美誉,桑树种植面积目前已达14万余亩,1.5亿株,是四川重要的蚕桑大县。为打破桑树只能采叶养蚕的传统做法,使蚕农获得养蚕以外的其它收入,该县挖掘出桑树自身的多用途潜力,利用丰富的桑树资源开发果桑。截止目前,该县已建立起一个果桑品种繁殖园,两个果桑推广示范园,示范面积达到了1000余亩。“届时,我们还将依托这一丰富桑果资源,举办起桑果节。让桑果成为我县的一大产业品牌。”展望果桑前景,邓祖峰局长充满信心。
推广套种套养。为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土地利用率,使蚕农利用蚕桑资源拓展增收空间,2008年,乐至县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试验开发出“桑-草-牧”、“桑-药”、“桑-粮”、“桑-鸡”等多种桑园高效益套种套养模式,实现了桑禽互补、种养结合。截至目前,该县套种套养的桑园面积已达了8万余亩,每亩桑园实现的产值比单纯的养蚕或作物种植多2500元以上,蚕农们普遍反映这种模式“很有搞头”。
利用蚕桑副产物。“桑蚕一身都是宝”,不仅蚕茧可以卖钱,蚕沙、桑树枝条等蚕桑副产物也能出售或再利用。为形成农工贸的产供销一条龙蚕业体系及资源多用途开发利用,提升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2004年,乐至通世达生物科技制品有限公司开始利用蚕沙提取叶绿素,开启了该县蚕桑副产物综合加工利用的序幕。2009年,该县利用桑树枝条种植食用菌的试验又获得成功,再次延伸了蚕桑产业的发展链条,推动着该县蚕桑产业迅速做大做强。
做强龙头企业。“蚕桑产业要发展,要形成规模,必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近年来,乐至县把做强缫丝企业作为了发展蚕桑产业的重要举措来抓,提出了“打造西部纺织城”的奋斗目标,着力使红旗丝绸、隆泰丝绸、祥飞丝绸等缫丝企业的加工能力快速得到增涨,从而带动着该县养蚕规模也迅速扩张。2010年,该县的养蚕发种达到了14.8万张,生产蚕茧4475吨,其发种量、产茧量都位居全省前列。
发力:蚕桑业架起“致富桥”
走进乐至县童家镇伍通村,只见漫山遍野的桑园间,一条条通村路蜿蜒而平坦,一栋栋农家小洋楼漂亮而雅致……
在村民廖素珍家的“别墅”里,凡是城里人有的冰箱、彩电、空调等大宗电器,她家里都一应俱全。“我家能有现在这样的好日子,那可全是养蚕的功劳。”主人廖素珍乐呵呵地给我们算起了她家的收入帐,“今年我家养了41张蚕,蚕茧收入3.6万元,蚕桑综合利用收入2.1万元,整个蚕桑收入占了家庭总收入的74%以上。”
“小蚕”能吐出“真金白银”,像伍通村这样靠栽桑养蚕而成为新农村示范村,像廖素珍这样靠栽桑养蚕而走上致富之路的养蚕大户,这在“桑乐至”还只是一个缩影。据了解,截止目前,该县年养蚕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的已有166个村,年养蚕收入达50万元以上已有18个村,年养蚕收入2万元以上的农户已超过了20户。2010年,“桑乐至”的蚕茧产值达到了1亿元,蚕桑综合开发及桑地产业农业部分综合产值达到了1.12万元,蚕沙综合加工利用,蚕茧缫丝织绸等加工企业年产值8.75亿元,蚕桑行业综合效益总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养蚕户户均蚕业收入了超过了7000元。
一串串令人振奋的数字,昭示着蚕桑业已成为了乐至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产业,也为帅乡百姓致富奔小康架起了一座快速而便捷的“金桥”。“养蚕比种其他什么作物都强得多,栽桑养蚕确实拓宽了我的致富路,我家的养蚕收入年年在攀升。”东山镇的蚕农梁能文喜滋滋地告诉笔者,“现在我们衣食住行全不愁,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滋润呢。”
如今在乐至,种桑养蚕已真正成为了该县百姓挂在嘴边、甜在心头的一首“致富歌”,“靠蚕桑能致富”也成了他们的共识,在乐至县,几乎家家户户都把蚕桑当成了“宝贝”来对待,无论山上山下、房前屋后,还是田边地埂、沟边路边,只要能栽桑的地方,农户们几乎都不会放过。同时,还有部分村民四处讨经学法,将外边的先进经验带回使用,努力将自家地方的蚕桑做大、做强、做优,创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蚕桑致富”之路,细水成流,正是这样的农户为“桑乐至”快速驶入发展快车道铺起了一条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