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石泉县蚕桑产业实现大突破大发展
生意社1月19日讯 “好田好地桑成林,家中有个聚宝盆。”蚕桑作为传统农业产业,曾是石泉县重要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富民强县、兴盛工业与此无不关系重大。自1978年以来,石泉蚕桑经历快速发展、徘徊不前、逐年恢复、突破发展四个阶段后,为应对2009年的金融危机影响,该县通过对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2010年蚕桑业顺利进入了提质提效的良性发展阶段,出现了继1995年第一个高峰期之后的第二个高峰期,在整个安康市整个陕南甚至西北省区树起了一面旗帜。
走进石泉县的池河镇,养蚕大户赖真彩带头发展蚕桑的做法让人耳目一新。整洁的工厂化养蚕室,先进的省力化养蚕台,配套的自动化上蔟具,标准的养蚕技术流程……现代化的厂房、设备,标准化的养蚕技术让池河镇草庙村的养蚕大户赖真彩不仅走上了专业化的养蚕之路,还取得了效益倍增的重大突破:春夏秋三季给别人代育小蚕1000多张,自已带头养九批次大蚕80多张,年收入过10万元。——这只是石泉蚕桑突破发展当中的一个缩影。
自实施陕南突破发展战略以来,曾因出土汉代鎏金蚕而闻名,因人均蚕茧产量、养蚕单产、亩桑产茧、方格簇普及率以及系列产品开发水平五项重要指标均列西北前列而成为西北蚕桑大县的石泉县,坚持把“蚕桑大县”作为石泉四大突破发展的首选,通过“一县一业”抓蚕桑、“六大突破”强蚕桑,全县蚕桑业无论是从量上还是到质上都实现了整体大突破,取得逆势飞扬、再展雄风的辉煌成绩。
产业规模大突破。从产——供——销环节来看,首先是桑园面积的突破,过去提倡“漫山遍野栽桑,千家万户养蚕”,每家每户栽植桑园1—3亩,最大的户也只不过有10来亩,近年来,该县提倡拿出好田好地栽密植桑、高效桑,鼓励大户流转土地和桑园及改造新建桑园,最大的户拥有桑园面积扩大到130亩,大户平均拥有桑园面积达到35亩,全县桑园面积也从2007年的7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10万亩,其中高效密植桑园提升到7万亩。其次是养蚕量的突破,2007年养蚕发种7.95万张,大户喂养能力为10—30张;通过重点扶持大户,鼓励大户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新培育大户5000户,巩固发展核心户3500个,大户年平均养蚕达到15张,带动全县2万多户蚕农养蚕达到11.3万张,总量增长3.05万张。再次是产值规模的突破,2007年全县蚕桑产业总产值1.2亿元;2009年达到4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22.44亿元的17.8%;2010年预估达5.36亿元,预计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有所提升。
发展方式大突破。在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丝绸市场低迷,全国蚕桑生产呈整体下滑趋势的形势下,石泉坚持做到“应对低潮科学发展,规避风险突破发展,借风扬帆跨越发展”,坚持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通过切实转变蚕桑产业生产发展方式,按照推进"四个转变"即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由整县推进向分区指导转变、由千家万户向强村大户转变、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着力提高"四率"即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产品优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四化"目标即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经营集约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市场体系产业化的整体战略思路,积极探索出一条蚕桑突破发展和传统产业现代改造之路,做活了“桑、蚕、蚕农、企业”四篇文章,让蚕桑业在经受考验中实现了“谷底腾飞”,实现了“蚕桑增效、产值增长、蚕农增收”的目的。
链条延伸大突破。过去,在石泉栽桑只为养蚕,卖茧只为缫丝,产业链条比较单一,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桑枝被烧,蚕沙被倒,下脚茧被撂,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为改变这一现状,该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走"节本增效、多元开发、综合经营"之路,从加强蚕桑副产品科研、开发、利用入手,不断延伸蚕桑产业链条,丰富产品品系,全县呈现出集育苗、建园、制种、养蚕、收烘、缫丝、捻丝及丝绸产品深加工、富硒桑枝菌菇、桑园地膜洋芋、桑园土鸡、蚕沙枕、蚕丝被、桑葚健康饮品等副产品项目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化蚕桑产业发展新格局。天虹蚕种、鎏金蚕丝绸制品、雨花居家用品、延康饮食用品、菌鑫桑菇等知名产品俏销省内外,有的还出口创汇,有的成为代表石泉特色的主打旅游产品。
科技推广大突破。按照“上抓院、中抓县、下抓站,院抓智囊团,县抓科技特派员,乡抓强村大户示范园”的思路,该县积极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共建石泉蚕桑科研教学试验基地,尤其是探索总结的简易高效“345”蚕桑生产技术,即高效桑园建设三要素(品种、密度、树形)、管理四要点(机械作业、配方施肥、化学除草、间作套种)和简易养蚕五项技术(小蚕共育、大蚕蚕台育、多批次养蚕、自动上簇、机械消毒)易记好学适用,深受蚕农欢迎;制定的具有11项地方标准的《蚕桑标准综合体》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且作为全省养蚕技术推广的规范文本。“国家蚕桑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彩色丝的开发利用”等科技项目的成功实施,让该县蚕桑产业科技水平处于西北领先地位。全县推行蚕桑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大乡大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蚕桑产业效益倍增示范村、综合示范园区及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带),让农科部门技术优势得到发挥,以县级中心、乡级站、村级辅导员为依托的技术推广与物资配套服务网络得到健全,蚕农也享受到更为便捷、更为周到的科技服务。
体制机制大突破。强化组织保障。根据制定的农民增收蚕桑生产三年行动计划和五年发展规划目标,石泉县坚持“四个集中”(把精力集中在发展上,把发展集中在经济上,把经济集中在项目上,把项目集中在效益上)原则,推行蚕桑重点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由县委书记、组织部长任组长主抓蚕桑,下定了强势领导抓蚕桑、围绕政绩抓蚕桑、突出落实抓蚕桑的决心。强化干部保障,全县抽调一批后备干部,集中在蚕桑产业第一线进行锻炼;根据乡镇蚕桑产业发展情况,在重点乡镇增配专职副乡镇长,设置蚕桑技术服务站;对达到一定规模的蚕桑强村村书记享受副科级工资待遇;深入开展千名党员帮包千户养蚕大户、百个支部结对共建、百名干部创业招商的"双千双百"活动,干部在产业发展一线、工业招商领域得到了锻炼;强化落实保障,对蚕桑工作落实"三线"督办机制(蚕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督办,督查考核办公室负责阶段督办,纪检监察部门负责重点督办),建立蚕桑产业发展目标考评体系,完不成任务的不得评先和提拔重用;强化服务保障,创新生产服务和收烘经营体制,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建立和发展30个蚕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抓5000个大户,确保全力推进蚕桑产业发展。强化资金投入。2008年县本级财政整合捆绑各类资金300万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70万元;2009年多方筹措755万元资金;2010年整合资金800万元,专项用于强村大户建设、基地基础建设、综合利用开发、科技示范推广和龙头企业培育的奖补、扶持,加上上级项目资金、部门帮扶产业发展资金、龙头企业“反哺”合作社、基地投入的发展资金、金融系统贷款贴息等,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全县共计投入近40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蚕桑产业发展。
企业集群大突破。石泉县立足蚕桑抓蚕桑、跳出蚕桑抓蚕桑的思路,抢抓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及建设优质茧丝基地项目机遇,坚持按照“工业强县”六化战略要求(即民营化、合作化、园区化、品牌化、体系化、项目化),坚持把全民创业、项目包装、招商引资与作为推进蚕桑生产、茧丝工业发展的“三大”重要抓手来抓,一是鼓励支持城乡居民投建产业基地、创办中间服务体,二是鼓励支持客商投资办龙头企业,确保大招商带动大创业,大创业促推大招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开发的古堰工业园区已吸引浙江天成、鎏金蚕家纺、天新捻丝、上海灏天丝绸服装、凯莎家纺等大型规模工业企业入驻园区,生产异常忙火,全县茧丝绸工业产值连年呈递增态势。重点打造的蚕桑茧丝加工基地,形成完整的茧丝绸产业集群,真正结束石泉“兴桑只养蚕、卖茧只缫丝、有丝没有绸、有绸没有衣”的历史。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县内发展起来的蚕桑产业创业园、产业村、示范户处处都是,2009年蚕农因此项产业实现人均蚕桑纯收入721元,占比全县人均纯收入的21.6%,通过估算,2010年人均蚕桑纯收入将到全县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还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