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凯:纺织行业在应对危机中加快结构调整
生意社1月20日讯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会长王天凯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给行业运行和发展带来重大考验。
在经历金融危机的同时,行业外部还伴随劳动力、资源、能源的成本压力以及严格的环境约束,企业普遍感到压力巨大。但从最终运行结果来看,行业的主要经济指标依然有较大幅度提高。这中间,有国家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同时也有企业自身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企业普遍加强了内部管理,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上加快步伐,不少骨干企业在产业链及价值链的整合和提升上都有所作为。同时,企业重视技术进步,自主创新,品牌建设,节能减排。在积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跨出重要一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资产总量增加91.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37.2%,销售产值增长134.6%,利润增长254.9%,职工人数增长16%,纤维加工总量增长50%左右。这中间,销售产值增长134.6%,平均增长18.6%;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37.2%,平均增长18.9%;主营业务成本增长132.5%,平均增长18.4%;利润总额增长254.9%,平均增长28.8%。利润率从2005年的3.33%,到2010年的4.93%,提高1.6个百分点。三费比例从6.7%下降到5.89%,下降0.81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提高101.4%,平均增长15.10%。
以上数据也已基本反映企业在“十一五”期间,在应对金融危机以及外部成本上涨因素,加强内部管理以及成本费用控制,提高效率以及加快结构调整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有效控制成本费用,提高生产效率,对消化“十一五”期间的成本费用快速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平均利润率由3.33%到2010年的4.93%,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其中三费比例下降0.81个百分点,利润率提高的一半来自于三费比例的降低。同时“十一五”期间,销售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18.6%和18.4%,但职工人数平均增长3.3%,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15%,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消化了人工成本的上涨,管理现代化水平、装备技术水平、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控制成本费用,提高生产效率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十一五”期间,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对有效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十一五”期间内销市场对纺织工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产值比重从2005年的71.44%提高到81.37%,提高接近10个百分点,纺织市场结构调整加快。
同时,“十一五”期间企业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兼并、重组以及跨省、跨国投资,在产业链及价值链上多种形式的整合,在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上的步伐加快。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加速。2010年1~11月利润高于10%的企业占比7%左右,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提高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提高3个百分点,7%的企业利润总额占到33%,大致占到三分之一。
区域结构调整加快。2010年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占比达到47.07%,比2005年高出22.96个百分点;产值占比16.99%,比2005年的12.09%高出4.9个百分点。
纺织产品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步。其中,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13%提高到2009年的19%,2010年的化纤产量超过3100万吨,比2005年增长86%以上,化纤在原料中的比重已接近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