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保持高效还需稳定规模
生意社1月24日讯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蚕桑生产在经历了一次小波动和一次大振荡之后,2010年开始恢复元气,出现了增产增收的好形势,养蚕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
全国蚕桑增产增收明显
据各省(区、市)蚕桑生产主管部门统计汇总,2010年全国桑园面积1210万亩,同比增加26万亩,增2.2%;发种量1576万盒(张),同比增加140万盒(张),增9.8%;蚕茧总产量61.6万吨,同比增加5.9万吨,增10.7%。由于茧价一路走高,蚕农生产积极性高涨,加强了桑园和蚕室管理,单产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全国平均每盒(张)蚕种产茧量39.1公斤,同比提高7.7%;每亩桑园产茧量50.9公斤,同比提高8.3%。
由于前两年价格连降导致丝绸工业原料严重不足,2010年茧价不断攀升,养蚕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全国加权平均的统茧价格每50公斤1544元,同比增加469元,增43.6%,其中夏秋期价格1574元,比春期高58元。江苏和山东由于蚕茧质量最好,卖价最高,每50公斤均价分别为1839元和1864元,甚至有的地方卖到每50公斤2100元。产量增加,茧价大幅上涨,带来蚕农收入普遍增加。全国蚕茧总收入191.1亿元,同比增加70.9亿元,增59%,创历史最好水平。
斐然成绩来之不易
2010年全国蚕桑生产气候条件并不是十分有利。上半年西南地区出现多年不遇的持续干旱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低温阴雨,使桑树发芽晚、长叶慢,养蚕时间推迟了10天左右;秋季长江流域和北方蚕区持续高温多湿,使部分成龄蚕发病不上蔟或上蔟不结茧。面对灾情,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指导蚕农调整养蚕时间和及时防治蚕病,使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为充分调动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一些地方实行蚕种、桑苗补贴,使桑园面积略有恢复,养蚕规模较大幅度回升;为满足蚕种需求,各地蚕种企业在连续两年大幅度亏损的条件下,积极增加制种,使全年发种量增加了140万张;为提高单产,各级蚕桑生产主管部门加强生产和技术指导,帮助蚕农安排生产、适时管养、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及时防治病虫害;为保障蚕农收益,蚕茧收烘企业及时以较高价格收购鲜茧,近年来蓬勃兴起的蚕农合作社,更是通过自产、自收、自烘、自售蚕茧,较好地引导了企业合理定价。
存在问题需高度重视
虽然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我国蚕桑产业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茧丝绸市场不确定的风险依然存在,种桑养蚕盲目性很大,茧价一降,很多蚕农不养或少养蚕,茧价稍涨,很多地方盲目扩大规模,使蚕茧总产量波动较大;二是由于蚕桑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蚕桑品种更新、桑园培育、蚕室管理、病虫防治等技术推广十分困难;三是由于缺乏防治技术和防控手段,蚕种无毒合格率逐年降低,桑蚕微粒子病的潜在威胁十分严重;四是由于投入很少,蚕桑生产基础薄弱,桑园和蚕室条件落后,生产后劲不足;五是由于改革、改制、改造进展缓慢,蚕种生产经营缺乏活力,一些蚕种场难以为继。
保持高效还需稳定规模
目前,茧丝市场价格虽在高位运行,但其主要原因是前两年加工企业原料不足所致,而从国内外茧丝绸市场看,茧丝需求没有明显增加,因此2011年全国蚕桑生产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稳定规模提高效益。
要积极引导蚕区特别是西部蚕区广大蚕农稳定蚕桑生产规模,努力提高蚕茧品质和单产,进而保持经济效益持续稳定提高;要把蚕桑生产的重点放在加大投入力度上,改善桑园、蚕室和蚕种场的生产条件,建设一批现代化的标准桑园和蚕室,使人蚕居住分离;要加快桑蚕微粒子病的防治研究和防控工作,努力提高蚕种无毒合格率,降低带毒合格率,确保蚕桑生产安全;要加强蚕桑生产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工作,大力推广桑蚕优良新品种和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方格蔟上蔟等先进技术,杜绝毛脚茧上市的不良现象,努力提高蚕茧品质;要积极组织开展桑园多种经营和桑、蚕、茧综合利用的经验交流,加快试验、推广工作,努力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的综合经济效益,促进我国蚕桑生产持续、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