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棉之争也会“水土不服”
生意社2月11日讯 如果离开了中国这块土壤,有些谷物(如小麦)和棉花之间的土地之争或许就说不通。新湖期货分析师柳青介绍,拿美国的农作物生产来说,小麦的种植一般在北方,棉花多集中在南方,二者根本没有“交集”,只有棉花和玉米的种植上会有些冲突。且即便谷物和棉花的价格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未来种植面积的变化也未必和产量成正比,还要看天气对单产的影响,二者价格未必因土地之争而交替上升。
理论上说,农户对不同作物价格变化的反应应该是这样的:当小麦价格上涨,来年种植小麦的面积可能会增加,面积和产量的增加又将抑制价格的上涨。但如果离开了先进的、结合期货市场发展的农业,粮棉之争就未必成行。有业内专家举例说,西方国家农户在选择作物种植之后,往往都会参与期货市场锁定利润、防范风险,而中国国内却没有这样的风控模式,农民也不可能只根据价格来选择下年种植的作物,因为他们缺少防范价格下跌的能力。
在我国现有的农业基础上,“价格-种植面积-价格”的传导或许还会失灵。譬如有业内人士就透露,今年的旱情影响了一些小麦主产区的生产,同时很多资金开始炒高小麦价格,但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小麦的种植和产量会有“补偿性”的增加呢?从这位人士掌握的消息看,许多旱情严重地区的农户似乎还准备将受到波及的小麦地块改种棉花,以期增加经济效益。按这样的趋势,粮棉之争不但不会成行,反而会向着相反的方向运行。
若没有今年的旱情,即使棉花的收益高于小麦、玉米等谷物,农户种植棉花的意愿或许将更低。虽然棉花种植可以带来比谷物更高的收入,但棉花种植的人工成本更高,且我国的粮食生产都有最低收购价和相关的补贴,很多农民不是看着市场价格来生产,而是因为有“价格地板”的保护才选择种植谷物。棉花种植方面则缺少这种保护。见惊雷称:“所以粮棉之争不是简单的你强我弱的价格关系,还要受到具体政策、天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