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的技术后方——纺机产业
生意社2月11日讯 军事上打仗有前方和后方,有了坚实的后方,比如生产打仗需要的装备武器,前方才能打胜仗,而且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纺织工业虽是一个整体,但也分前方和后方。前方是纺织品生产第一线,从原材料的供应、加工到形成商品进入市场,后方则是精良的技术装备。
纺织机械企业也有自己的前方和后方,前方生产各种纺织机械产品,后方则包括原料、材料、燃料和动力的供应,还有对前方生产设备的维修和必要的设备制造等。
国家领导人曾将纺织工业部的纺织机械工业称作国家的“半个机械工业部”。纺织机械中,不论哪一类成套设备,都有许多关键技术,要我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最终实现产业化,而且做到机械与工艺、机械与电子、主机与辅机、主机与基础件同步发展,真正成为纺织工业的装备部和技术后方。
旧中国留下来的纺织机械制造企业很少,这些企业规模小,多数又在沿海,且由私有资本兴建,如民有资本兴建的上海泰利机器厂生产过棉纺设备,大隆机器厂生产过梳棉机,永生机器厂、信义机器厂生产过细纱机。建国后,政府充分利用这些企业的现实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统一纳入国家计划,为纺织工业建设服务。
旧中国留下的纺织机械修配力量也很薄弱,大都在沿海城市,规模很小。解放后,东北纺织管理局将上海私营苏中机器厂迁到沈阳改组为国营沈阳纺织机械厂;华东工业部接收了解放前中纺建设公司等官僚资本筹建的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公司,在山西榆次建设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纺织部接收了河南省购入苏州大毅铁工厂新建的河南机械厂,改为国营郑州纺织机械厂;上海若干家生产纺织、染整机器、配件的私营修造厂,经过社会主义改造,重组形成了由三纺机、四纺机合并而成的上海第四纺织机械厂、第七纺织机械厂、印染机械厂和洪鑫胶木厂,连同无锡等地方纺织机械厂,统一纳入国家计划,开始生产纺织配件和成套棉、麻、丝织成套设备,为纺织工业生产建设服务。
“大跃进”期间由于执行了脱离实际、“大干快上”的指导思想,我国纺织机械工业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一次铺开在昆明、武汉、杭州、遂宁、郑州、邯郸、咸阳、济宁等地建设的一批大型纺织机械厂项目,后来都陆续下马,仅留下了郑州第二纺机(后称河南省纺织机械厂)、邯郸纺机、咸阳纺机、杭州纺机等几个半拉子纺织机械厂,经过调整和多年的填平补齐,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
上个世纪60年代,国家试办“托拉斯”,纺织部成立了中国纺织机械工业公司,根据“加强三线建设”的要求,用老厂一分为二的方法,搬迁建设了常德纺机、邵阳第一纺机(后迁到衡阳)、黄石纺机、渭南纺机、宜昌纺机厂和白银针布厂。1964年为发展化纤生产化纤设备,又在安排机关干部下放的劳动基地新建了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至此,我国形成了纺织机械企业完整的工业体系。
“文化大革命”初期,上海纺机、印染、针布等9个厂下放地方、以地方为主,双重领导,由纺织工业部在业务上领导,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分工,专业生产,全国成套”的方针安排生产。改革开放初期,又有一批企业,包括一批军品生产企业,改行转入生产纺织机械产品。市场经济体系确立后,纺织机械行业全面开放进入市场,纺织机械企业进一步扩大。
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几十年中,我国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单靠国家分配给纺织机械行业的金属切削机床和通用设备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发展自己,纺织机械行业不得不自己装备自己,自己制造一些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靠这个基础为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服务。
我国第一条铸造自动生产线在上海中国纺织机械厂诞生以后,又在经纬、郑州纺织机械厂等主要纺织机械厂先后自己制造了十几条大系和小系的铸造成套生产线,这些生产线包括炉后的配料、送料、加料系统,各种系列熔铁炉,炉前铁水输送浇铸系统,配砂、储砂和回砂系统,造型(嘭嘭机)系统,运模车及控制系统,铸件的输送和清砂(台车抛丸)系统等,并且在全国铸造行业得到推广应用。
纺织机械企业里的非标准设备也都是靠自己力量武装起来的,包括车间起重用的行车,行车配的TV3型电动葫芦等。当时电力供应缺乏,有的企业要自己配置发电设备,发电设备也是自制的,柴油机是从旧轮船上拆下来的,煤气发生设备也是自己制造的。压延水压机、冷拉机、冷墩机和转锤机等设备也都是自己制造的。
此外,纺织机械企业自己生产、自己使用的各种专用机床和配件,也都是根据产品生产要求,自己设计制造的。如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纺织机械厂生产的螺钉、螺母、自动车床和多功能机床,当时让不少人叹为观止。通用金属切削机床由于从国家计划内拿到的很少,纺织机械企业曾经批量生产过具有当时先进水平的B690型牛头刨床、B2151型龙门刨床、CW6163型车床、C512型立式车床、X52型铣床等。纺织机械工业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扩大生产能力、逐步发展壮大,主要就是靠这样的办法。
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发展、物质丰富,社会配套能力增强,机床和配件可以根据需要随便买卖。可在那个实行单一计划经济的年代,要干成这些事可真不容易。
说到这里,还是要说一下纺织机械和纺织器材的生产。过去的直属纺织机械厂除少数针布厂外,基本上都不包括纺织器材企业,因为按照过去的习惯,纺织器材以供应纺织企业生产为主,为纺织机械配套较少,因此机械与器材分属纺织工业部两个司局管理,直到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建立后才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
有了这个体系,纺织机械工业既可以为纺织工业生产前方提供纺机装备,又可根据纺织机械本身的特殊要求,自己武装自己,几十年来为我国纺织工业建设提供了3000多万吨的化学纤维生产能力,提供了200多万台织机、1亿多锭纺纱成套设备、400多万毛纺纱锭的毛纺设备、500多亿米的印染和后整理工艺成套设备等,为我国建成纺织工业大国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