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会长:棉花紧缺持续 发展纱锭须谨慎
生意社2月16日讯
“近些年来,棉价周期波动,尤其是2010年9月至11月中旬,棉价疯涨,最高突破30000元/吨。不可否认,去年棉价暴涨的确有大量游资炒作的成分,但主要是纺织企业刚性需求的拉动。”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李书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他的观点。
棉价大涨大跌对纺织企业、棉花加工企业和棉农都造成了极大危害。纺织企业不敢报价,不敢接大单长单,严重影响了纺织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同时,棉价的大幅波动蕴涵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受到冲击最大的首先是中小纺织企业。李书勤分析认为,棉花在高位运行,最根本的问题是棉花资源紧缺,否则也炒作不起来。造成国内棉花供需矛盾有诸多因素。以河南为例,近年来,棉花种植面积大幅萎缩,1978年918万亩,1990年1234万亩,1992年最高达到1872万亩,2010年700万亩,已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
棉花种植面积大幅萎缩,一是受政策体制的影响。由于粮棉争地的矛盾,国家从1996年开始采取限制棉花发展的政策,导致除新疆外的各主要产棉省棉花种植面积迅速减少。二是受国际竞争环境的影响。入世后,外棉大量涌入,国内棉花销售困难,棉价一路下跌。2001年皮棉价格跌至8000元/吨,棉农积极性再次受挫,种植面积又一次下滑。三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纺织品出口受阻,产能压缩,棉花市场低迷,棉价下跌,河南棉花生产继续萎缩。四是种棉劳动强度大,收益低。棉花生产从4月到10月,需要植苗、施肥、打药、摘花等,全靠人力劳作。前两年,种棉每亩纯收入只有500元左右,粮棉比价差距拉大,农民不愿种棉花。五是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全省农村外出务工近2000万人,在家从事棉花生产的多为老年、妇女和体弱多病者,不能满足棉田管理的需要,棉花种植减少势在必然。六是棉花市场运行状态不稳,波动频繁。七是灾害频发,种棉风险大。
这些年,国内棉花产量逐年减少,而纱锭规模迅猛扩大。一方面棉花资源供应在减少,另一方面纺织企业用棉需求在增加。这样,更加剧了棉花的紧缺。河南年产纱396万吨,按60%的用棉比例来算,需用棉238万吨,而目前全省的棉花产量只有40万吨,中间缺口198万吨,需要用进口棉或新疆棉来弥补。这样,对进口棉的依存度很高,受制于人,风险很大。
稳定棉花生产是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根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参考粮棉比价和棉花与其他商品的比价,根据国内外棉花市场供需状况,对棉农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制度;提高种棉补贴,调动棉农种棉积极性,加大棉花生产投资,提高棉花单产和品质;加强对棉花产业的宏观调控,加强农产品期货和电子交易的监管,抑制过度投机和炒作行为,打击非法交易,保持市场平稳;及时发放棉花进口配额,平抑棉价。
在李书勤看来,棉花紧缺的趋势一时难以改变,也许会持续相当时间。因此,他建议棉纺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纱锭需持谨慎态度。应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向高产高效、高档次、差异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