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桑蚕织就富裕路
生意社2月18日讯 “生态养蚕家家富,桑叶喂蚕肥鲁鲁;蚕沙拿来做药枕,桑枝又可发香菇。”、“宜州农民真幸福,生活可以比干部;月有工资年有奖,银丝铺就致富路。”……这是宜州市近来广为流传的山歌,它唱出了当地群众兴桑养蚕的好处。2010年,该市栽桑28.6万亩,养蚕130万张,累计收购鲜茧4.68万吨,农民养蚕收入15亿元,养蚕户人均养蚕收入3275元,同比增长80.2%;茧丝绸加工业实现产值达5.19亿元。
从2007年起,宜州市利用国家实施“东桑西移”项目工程和自治区实施由蚕业大省向蚕业强省迈进的发展战略及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在桑园基地建设、细化服务工作、强化科技创新、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实施重点突破,栽种和改造优质桑11.5万亩,使全市桑园面积累计达28.6万亩,成为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市)。
该市加大蚕桑协会组建、部门党员干部对养蚕大户帮扶、专项项目资金奖励扶持等,极大地激发了农户兴桑养蚕的积极性。坚持推行蚕桑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各乡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让农科部门技术优势得到发挥,小蚕共育、简易化养蚕、大棚养蚕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该市小蚕共育率70%以上,方格簇使用率达98%以上。同时,因势利导,突出重点,狠抓大户的培养,通过养殖大户的示范带动,促进蚕业业滚雪球式地发展。北牙乡北牙屯养蚕大户王仕作,今年养蚕收入13万多元;石别镇屯蒙村村民韦克引说,他家全年养蚕总产值达15万元,纯利润超过10万元。同样,洛西镇的黄美如、马山、韦启思,石别镇的韦少科等养蚕大户,通过发展桑下养鸡、桑枝培育食用菌等绿色生态项目,坚定了产业发展信心,极大地发挥出了养蚕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全市养蚕5亩以上的大户已达26947户,平均养蚕单产达到41公斤,收入5万元以上的养蚕户达4102户。
该市抢抓机遇,切实转变蚕桑产业生产发展方式,先后在屏南乡板纳村、刘三姐乡中和村、庆远镇三湾村、石别镇永定村和板围村等5个村屯建立了5个优茧示范基地,面积达1.35万亩。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供种、统一催青、统一消毒、统一蚕沙处理、统一饲养)要求进行管理,提高了桑蚕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科学化水平,2010年基地效益显现,养蚕收入同比提高15%。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该市蚕茧质量较好,并能生产5A、6A高品位丝,深受江、浙、四川、重庆等省市客商青睐,据了解,四川南充市六合集团80%的原料茧来自宜州。
为加快桑蚕产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该市强强联手,与浙江大学、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等联合共建宜州蚕桑科研教学基地,加大培育龙头大型骨干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同嘉联、宜源、约美、舜泉等公司建立缫丝与蚕桑副产品加工企业集群,通过对桑枝食用菌、丝棉被、蚕沙化肥等新产品进行深层次研究与开发,蚕桑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全市呈现出集育苗、建园、制种、养蚕、收烘、缫丝及丝产品深加工、副产品多元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化蚕桑产业发展新格局。目前,该市拥有规模桑枝食用菌企业3家,2010年新建大型食用栽培基地32个,新建设冻库37座,利用桑杆2.7万吨,生产反季节食用菌棒1520万棒,产鲜菇6380吨,产值5000万元;13个乡镇建成蚕沙收集中转站55个。拥有嘉联丝绸、茂源茧丝、嘉凤丝业等11家茧丝绸加工企业,截止2010年11月,生产白厂丝1677吨,生产坯绸167万米,蚕丝被3万床,产值304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