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对于旧衣服再利用集体失语
生意社3月5日讯 2010年,棉价飙升到了3万元/吨;而这一年仅仅上海市居民家庭产生的废旧衣服就达到10多万吨。可以把这些废旧衣物进行再生处理,重新用做服装生产的原料吗?
在2010年12月举行的中国纺织创新年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说了这么一段话:“作为原料问题,应该大力发展化纤,这是十二五的一个方向。另外,如何找到可能的替代资源,就是说可再生的资源,(也是一个重要方向)。曾经竹纤维、麻纤维在这方面做出过一定的努力,但是这种努力,到今天为止没有根本撼动棉花作为天然性资源的一种地位。另外就是再生纤维,我们现在产能(可以)达到700万吨,实际上的产量不到500万吨。怎样提升再生纤维在整个纤维中的比例,不仅仅需要技术上的突破,也需要国家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现有一些科学研究成果也好,或者是根据现在已探明的石油资源,我们对资源问题不得不做一个进一步的考虑。一方面要去挖掘新的可替代资源,另外一方面也要提高资源替代。”
这段话的意思清晰明了,即在开发新资源的同时,再生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利用。再生资源包括旧衣再利用,如果按着人均每季消耗废旧衣的比例计算,这一部分的资源相当庞大,而且源源不断,应该可以成为企业新的再生资源的重要开发源。但不知为什么,这样一个蕴含着巨大商机并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竟然轻易淹没在消费需求、内销市场、劳动力成本等诸多热点话题中,并没有得到媒体和行业的足够重视。
当低碳环保成为全球趋势时,中国行内人对旧衣改造这个话题并不是没有重视,但是,其观点大多停留在“再设计”和“再销售(二手市场)”等从消费到消费的简单循环层面上,旧衣的再设计成为了一种时尚,二手市场也曾经热闹一时,但对于旧衣的回收利用,整个行业几乎陷入一种集体失语的状态,使得纤维化等再生技术的产业大循环似乎在理论上都没有成形。
消费者、设计师和企业链条不循环
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并不缺少环保理念。由某个角度看,从纺织服装企业,到设计师,到消费者,整个产业链条似乎都早已行动起来,共同完成一幅绿色的环保拼图。
消费层面,通过设计创意对旧衣进行改造,是当下最时髦的一种环保生活方式。以个人创意为中心的肉丁网(取自“循环”一词的英文rounding)等交流旧衣物改造心得的创意生活网站开始迎来更多的点击率。服装学院的学生们把塑料袋、包装纸、一次性纸杯、报纸、废胶卷,甚至大白菜叶等生活废弃物搬上了校园T台。设计创意在民间和后备军中不断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