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凯:结构调整多处待创新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
生意社3月15日讯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在接受《纺织服装周刊》独家专访时,全面分析了新时期纺织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创新思路,并对“十二五”纺织工业在强国路上如何走得更稳更实提出了独到见解。
内需是纺织巨大市场机遇“十二五”挑战依然严峻
《纺织服装周刊》:您曾经在去年两会上就棉花滑准税及营造纺织工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环境提出提案,得到了怎样的回应?在今年的两会上关注哪些问题?“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纺织工业整体运行形势如何?
王天凯:这两个提案在去年被列为重点提案,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虽然因为涉及到税收等问题,采取措施会慎重,但已经得到关注,对推动问题的解决应该有所帮助。
今年我的关注点还是在原料上。因为纺织行业原料价格波动还是非常大,纺织原料缺口将是一个长期的矛盾。因此,密切关注并能确保原料价格的相对平衡至关重要。
实际情况在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提醒我们要有足够的准备。原料价格有相对速度的提高是正常情况,但是不要大起大落,否则会造成两个后果:一个是企业组织生产会有难度,原料价格一会儿高一会儿低,让企业无从应对;另外也会助长一些企业的投机行为,或者不完全是投机心理,而是无奈之举––辛辛苦苦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生产当中,抓管理、抓产品、抓质量,挣的钱还不如倒一把棉花获利大,如此一来,一些企业就会把精力转移到别处。在调查中很多优秀的企业家也这样反映。
化纤的上游原料遇到了锦纶已内酰胺反倾销案的困扰,企业家希望能够在两会上有所反映,棉纺则是探讨在进口和国产棉收储和放储当中有没有更好的办法防止价格大起大落的波动。
从去年年底的行业运行数字和企业家调查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行业总体运行属于正常范围,没有出现某些方面特别紧张的情况。如果说不利因素,一个是原料,一个是用工,另外国家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资金会有一些影响。
《纺织服装周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加突出民生主题,您认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纺织工业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王天凯: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时,讲了五个方面的工作、四个方面的体会,讲成绩,也讲了不足,特别指出“十一五”期间哪些任务没有完成,如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以及技术投入的比重没有完成。这给我们非常强烈的启示:在结构调整中,增加科技的开发能力,“十一五”还做得不够,要加大力度。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增加不够,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投入不足。四个体会当中将重视科学发展作为第一条,同时讲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要惠及民生,对老百姓要有保障,提得十分明确。
从内容和指标看,“十二五”目标经济增长7%,低于“十一五”,实际就是为了给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留下更多空间,意味着要把注意力放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另外一个指标,城镇居民跟农村平均收入增长要高于7%,即居民收入的增长要高于经济增长,前几年都是经济增长目标高于收入增长目标,现在扭转过来了,经济增长中得到的成果要更多惠及百姓。报告从内容到具体指标都反映出一个强烈的信号:经济增长要从速度和总量转移到提升质量、加大结构调整这个方面来,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要惠及民生。
对纺织行业来说,机遇不仅存在,而且可以大有作为,但从另一个方面讲,挑战也十分严峻。讲机遇,未来五年,非常明确的是,“十二五”要将更多力量投入到扩大内需上,从投资出口拉动向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转变,这一点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内需的增长就是我们巨大的市场机遇。
在政府工作报告第二部分第四项任务振兴调整当中,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改造提升制造业的内容与纺织工业的关联十分紧密。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重点增加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技术工艺系统集成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附加值,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完善落后产能退出和配套政策,这些都是纺织行业要重点突破的地方。
而行业目前面临的情况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首先资源价格上涨,未来肯定能源价格也会有不小幅度的上涨;出现所谓的用工荒,虽然不一定是真正的用工荒––因为13亿人口的就业压力很大,一面是用工荒,一面是大学生就业难,这是结构性问题,但不管怎样,纺织劳动力成本上涨的趋势还继续存在,我们还是要增加工人收入。
目前纺织行业企业在资金方面,之所以没有像金融危机时那么紧张,是由于这一段时间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稍微给予了一些重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因为这两年纺织总体的表现还不至于让他们对我们的行业失去信心,但是具体到个别地区或企业,这些问题还是会存在,最终还是需要我们加快结构调整,真正建立起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这是“十二五”转变增长方式、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支撑点。同时,粗放式的发展、一哄而上地增加生产能力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万万不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