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织幅壮锦却只卖700元 "慢工出细活"恐要改
生意社3月28日讯 民族服饰是各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喻成一本“无字书”。不过,要想让这本“无字书”广为流传,首先要让其名声响起来。日前,在广西织绣发展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就提出,今后广西的织绣要发展和传承下去,产品不仅要注重观赏性,还要注重实用性。
1 一笔成本账引发的思考
3月22日上午,在研讨会前,与会学者、专家和政府官员们参观了位于广西博物馆内的广西传统工艺展示馆。在馆内,壮锦的民间艺人正坐在传统的竹笼机前给大家表演织锦,在他们巧手下,一个个漂亮的图案慢慢呈现。
“这一幅锦要花多少时间织?在市场上卖多少钱?”在现场,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桂文志饶有兴致地边看边问。得知一幅壮锦的市场价只有700元,但却要花两个月的时间才能织成。研讨会开始后,桂文志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传统的织锦技术,扣除税收房租等费用,艺人一个月可能就只赚300-400元。“从经济学角度上看,这很不划算。”桂文志称,如果提高科技含金量改进设备,若两个小时就完成一幅锦的话,一幅锦可能就可以200―300元卖出了,这样企业也能盈利,更多市民也将买得起。
2 产品应重新定位为“实用”
“是应该改革了。”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覃悦坤称,要想让产品面向市场,织绣产品要走社会化的道路,让人们用得起,不能只作为赠品挂在墙上。据他了解,广西平南县的编织品因为实用耐用,在国外很受欢迎,每年出口1亿多元,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要想让壮锦、侗锦发展下去,首先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对侗族有研究的广西博物馆调研员吴崇基称,目前很多市民只认识绣球,而对更能彰显民族文化的壮锦、侗锦、苗锦辨认不出来,这很遗憾。因此,要让更多人了解和继承这些民族文化,织绣产品要在设计上与现代人的生活结合起来。
3 “慢工出细活”恐怕要改
如果织绣产品要走实用和平民化线路,那么千百年来“慢工出细活”的思路恐怕就得改了。
“我们将改变过去那种一人一机的做法。”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会长贺卡称,织绣行业一向手工缝制,耗时长,随着一些老艺人的离去,接班者越来越少,要继承和发展广西织绣文化,必须改变过去的思路,研发产品融入一般的家居中,并提高工作效率。
“壮锦虽然作为全国四大名锦,南京的云锦和成都的蜀锦在改进技术以后,发展得比较好,而广西壮锦一年产销只有600―800万元。”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刘惠军说,现在市场经济讲究提高效率,但是目前不管是壮锦、侗锦、苗锦还是其他的一些织绣技术,都是传统的纯手工技术,纯手工虽然观赏价值很高,但是与目前市场推广的实际有矛盾。下一步,他们除了加强人才培训外,还要用先进的设备来改进技术,将产品更好地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