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湖县蚕农种桑养蚕又迎春
一亩蚕桑,一亩棉花,哪个效益好?安徽太湖县新仓镇金鸡村翟坦组62岁的老蚕农翟术东算了一笔账:“还是养蚕划得来”。去年,老翟利用家门口的滩涂和亲朋的抛荒地,种植5亩蚕桑,养蚕8.5张,收入11337元,扣除成本1858元,净获利9479元;而按水稻亩产1100斤算收入1320元,扣除机收、化肥等成本860元,五亩田净获利2300元。
老翟今年又将亲戚家的抛荒地转租过来,新发展了6.5亩蚕桑,“按老规矩算,今年秋季他家至少能养一张蚕种,获利1800元”,县蚕桑公司技术员李晓华说。
蚕桑业迎来“第二春”
教蚕农算好“比较效益账”,使太湖全县农村兴起了新一轮种桑养蚕热。“十一五”末,全县桑园总面积达34000亩,年生产蚕茧705吨,蚕茧总产值2171.4万元,太湖县因此成为安徽省优质茧生产基地县。
太湖蚕桑业迎来了“第二春”,得益于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蚕桑业作为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所采取的系列扶持政策,调动了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县里每年安排财政发展资金100万元用于发展新桑园。2008年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太湖县年产3万床蚕丝被加工扩建项目,利用茧丝绸产业化过程中的次茧及双宫茧,生产蚕丝被,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茧丝行业副产品价值。通过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茧丝绸结构调整等项目的实施,全县蚕桑产业实现了大发展。
做大基地做强企业
太湖县还按照“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做大基地、做强企业、做活产业,积极引导扶持蚕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全县3200户社员从中受益。特别是合作社在收购中采取保护价格、在加工销售后对蚕农实行二次返利,让利于农,从而有效地稳定了蚕桑产业的发展。蚕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按技术标准生产的干茧质量稳定,深受好评,省内外客户争相抢购。省扶贫龙头企业、安徽丝路花语家纺有限公司生产的“嘉丝利”蚕丝被获“安徽省名牌”,被农业部推荐参加欧盟农展会。
养蚕效益日益显现
在成熟的种植技术保障下,养蚕业的效益越来越明显,仅今年开春该县新增栽插蚕桑就达30万株。为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县里制订了操作规程,精心指导蚕农在种桑、养蚕、采售茧等各个环节实行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生产,全县优质蚕品种和新桑园优良品种普及率均达到100%。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亩桑产出和蚕茧质量的提升,单位桑园产茧量和干茧解舒率与“十五”末相比,分别提高了12千克和6个百分点。地处大山深处的牛镇镇天桥村坚持因村制宜发展蚕桑业,全村农户798户,养蚕户达651户,发展桑园面积3500亩,全村蚕茧年收入586万元,种桑养蚕收入占农户家庭收入的85%以上,成为全省蚕桑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