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兔子尾巴“长”起来
蒙阴县兔毛产量占全国的15%左右,该县被誉为“中国长毛兔之乡”。2006~2008年间,受需求疲软影响,广大养殖户积极性受挫,全县长毛兔养殖量从鼎盛时期的650万只锐减到不足200万只,一下滑落到历史最低谷。时隔3年,2010年10月份后,市场兔毛价格达到了每公斤200元以上高位,迎来了长毛兔养殖业的春天。
长毛兔养殖遭遇“滑铁卢”
2007年,对蒙阴县的长毛兔养殖户来说是难忘的一年。由于国际兔毛市场持续低迷,当时价格从年初的每公斤160元降到106元以下,导致整个兔毛市场不景气。另外,由于当年粮食价格上涨,致使养兔成本大幅增加,挫伤了养兔户的积极性,全县长毛兔存栏量大幅下降。蒙阴镇刘家峪村的刘同起,2006年养了200多只兔子,到2007年剩下不到50只。他说:“兔毛最高106元一公斤,比往年下降20%以上,而当时仅每公斤兔毛的饲料成本就达90元,再加上防疫等开支,养兔根本不赚钱,甚至还赔钱。”据县畜牧局保守估算,当时全县长毛兔存栏量已不足200万只,比高峰时期的650万只减少了三分之二,且有进一步下降的势头。
困境中坚持,终迎希望曙光
去年11月初,正忙着接客户电话的鑫华种兔场场长公为迎高兴地说:“现在兔毛价格一直在涨,已经200多元一公斤了,大家的养兔积极性又上来了,现在场里的种兔都不够卖!”
去年10月份以来兔毛价格为什么这么好?县畜牧局有关领导和公为迎一起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主要是前两年国际市场兔毛基本上被消化,需求量全面扩大;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兔毛纺织技术有了新突破。过去国内兔毛纺织技术突破不了缩水大、起静电等难关,兔毛需求难以上规模,所以价格起起落落。2009年,省家兔专业委员会张玉笙教授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过去纺一件毛衫,羊绒、兔毛、化纤按照5:4:1的比例;有了这项技术之后,现在纺一件毛衫,兔毛的比例一下子提高到了95%。有了新纺织技术支持,兔毛不仅能织成秋冬季穿的毛衫,还能织成高级衣物面料,四季能用,市场需求量成倍增长。市场需求持续扩大,让该县长毛兔产业不只是回到过去那种简单的价格回位起伏层面上,而更是一种长远意义上的产业崛起。
据县畜牧局统计,全县长毛兔养殖量正在逐步回升,从2007年的不足200万只,到现在的突破300万只,再过两年达到400万~500万只规模不成问题。
抢抓机遇,兔子尾巴越来越“长”
外部环境也为该县长毛兔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去年2月,全国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中国农业大学启动,“小兔子”被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层面的扶持,对长毛兔产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重振长毛兔养殖产业,该县近年来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首先从提高长毛兔养殖科技含量入手,建立健全了种兔繁育推广体系,完善了县、乡、村三级繁育体系,保证品种改良工作顺利进行。在全县大力推广苜蓿、黑麦草种植,形成了种草养兔的生产模式。二是提出了“优先发展兔业”的畜牧业结构调整战略,加快了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兔业向专业化、产业化转变。三是按照建设“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体系要求,突出抓好市场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和规模养殖,实现长毛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分管副县长武传存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将进一步争取国家有关政策支持,利用新技术在蒙阴县建立一处兔毛深加工企业,延伸长毛兔产业链,让全县兔子的尾巴‘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