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师与品牌之间进行“暗战”
Christophe Decarnin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设计将Balmain炒上了天价
3月初的2011巴黎秋冬时装周上,继John Galliano缺席Dior后,Balmain创意总监Christophe Decarnin也没有出现在品牌的谢幕现场。Balmian对此给出的理由是:设计师因为精神抑郁的问题,已经住进了医院,然而消息一出,立刻被《Gala》杂志逮个正着。《Gala》撰文披露了这场“突然缺席”的诸多内幕,诸如本季设计并非出自Christophe Decarnin之手,而是由Balmain2011秋冬女装秀的造型师Melanie Ward代劳,更劲爆的是,有人透露Christophe Decarnin离职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与Balmain主席、CEO AlainHivelin之间的诸多不和诸如Alain Hivelin在品牌形势一片大好下,一心想要拓展轻奢华路线的Balmain Blue,却遭到了性格守旧的Christophe Decarnin强烈反对。两人的矛盾在秀前达到顶峰,而设计师所谓的“精神状况”根本只是个踢他出局的借口。
不过这样的结果,或许本来就在意料之中,甚至堪称当务之急。虽然Balmain这个老牌时装屋的确是在Christophe Decarnin的手上起死回生,但严格意义上,Balmain在时装界只热门了不到两季。Christophe Decarnin那些天价的带有强烈个人特质的皮夹克、破洞T恤和亮片裙设计的确曾在第一时间击中了时装人的神经,然而风格过于明显也就意味着品牌不可能每一季都在推陈出新。当人们对所谓Balmain风格感到厌倦时,我们惊讶地发现,Christophe Decarnin居然对此泰然处之,丝毫没有试图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方面奋力一搏。这个可能是本时代最不善交际的设计师几乎从不发表任何有关他自己的言论,面对媒体给出的回答总是少得足以令记者发狂,即使对方是大牌的《纽约》杂志,Decarnin还是不愿意透露他自己那点“小八卦”换言之,任何可能引起读者兴趣的东西。媒体、粉丝、名流,当所有人都感到厌倦以致哈欠连连时,Balmain距离新的末日就不远了。
实际上,Christophe Decarnin的离任比John Galliano更缺少看点,没有圈内好友站出来为他撑腰,也没有粉丝们的呼天抢地,原因再简单不过了,Christophe Decarnin用设计培养了一批Balmain的粉丝,但这与他本人几乎毫无干系。而Balmain呢?它仍然维持着让人咋舌的高昂售价,但人们的确已经不再像前两年那样对它趋之若鹜了。
有趣的是,两桩品牌换人风波中,涉及的都是历经大半个世纪的品牌(Balmain创建于1945年,曾与ChristianDior和Cristobal Balenciaga并列二战后定制时装三巨头),也许是新生品牌还牢牢控制在创始人手里,也许是历史悠久的品牌反而更懂得设计师本人形象的重要性。可以肯定,当品牌寻找一位新的创意总监,它想得到的绝非一名中规中矩的裁缝,而是一个新的掌门人,可以带领品牌迎来新的突破,用自己的个人魅力让品牌始终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并且吸引到大批爱屋及乌并愿意为之买单的粉丝。
老生重谈不得不提Tom Ford,当初执掌Gucci,便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力挽狂澜,《Vogue Paris》前主编,同时也是Tom Ford好友兼伯乐的Carine Roitfeld曾说,那时的她根本没想过要跟Gucci合作,可是TomFord太迷人了,令她无法拒绝。2000年前后,不知道全球有多少粉丝拜倒在这个“全世界最性感同性恋”麾下,并且对Gucci的“超级巨星风格”感同身受,Tom成了超越所有男模女模的Gucci最佳代言人,似乎只要你穿上Gucci的衣服,就可以成为下一个TomFord。2004年TomFord离开Gucci集团,专注于个人品牌和电影事业,瘦身成功的MarcJacobs顺利接棒,俨然新一代妖男代表,鬼马创作之外绯闻不断,令圈里圈外即使无法即刻扭转对Louis Vuitton的老派印象,至少绕不过Louis Vuitton的名字。
要说以上两位的设计何等惊艳绝伦,其实不见得,然而事实摆在眼前,两位明星设计师,凭借自身形象的塑造,成就了今日极具影响力的两大品牌。
炒作吧!像设计已不再重要一样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感官刺激总是让人应接不暇,竞争趋于白热化,品牌想要立足,较之过去要艰难许多。安迪·沃霍尔的15分钟成名理论对于品牌而言显然是不足够的,只有强烈而持续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才有胜出可能。然而经历过长期有意识的历史传承,品牌不可能随时更迭自己的形象来适应大众的喜好,这样也会令品牌失去自身的核心价值。设计师则拥有更大空间,大晒真实个性也好,逢场作戏也罢,一个能够成功引起大众兴趣,并且趋于正面的设计师形象,有时甚至需要凌驾于品牌之上。
所幸对于新生代设计师们而言,塑造独一无二的形象并妥善经营并非难事,随着社交网络和自媒体的发展,自我营销的基因植根在这一代人的血液之中。21世纪成功的设计师,几乎都有着令公众印象深刻的个人形象和风格,他们是新一代的Vivienne Westwood,新一代的Pierre Cardin,但不太可能成为新一代的Martin Margiela(这种自觉在公众面前隐姓埋名的设计师,也许很快就被呼啸而来的新鲜事物淹没了)。而时尚业在塑造形象的时候,所考虑的不再只是品牌本身,设计师的形象也成了至关重要的环节。Christian Dior曾经是二战后最耀眼的设计师明星,但现在人们需要的,是娱乐性、话题性更强的明星设计师,这就涉及到形象包装、新闻炒作、疯狂社交以及危机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