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中国锦纶业:迟到的春天


http://www.texnet.com.cn  2011-05-10 15:34:28  来源:中国纺织报 收藏
华兴纱管


生意社05月10日讯

  作为世界上最早诞生的合成纤维,锦纶的发展史却远远比不上它的发明史那样轰轰烈烈。很长一段时间,己内酰胺反倾销在客观上对国内锦纶行业原料供应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在心理上消磨了业内的创新意志与技术进步的动力。令人欣慰的是,近日通过鉴定的“单线日产200吨锦纶6高速纺用高性能切片装置及工艺技术”项目,不仅在推进中国锦纶产业链升级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更让人们看到了锦纶行业长时间沉闷之后的活力与爆发力。

  作为世界上最早诞生的合成纤维,锦纶的发展史却远远比不上它的发明史那样轰轰烈烈。仅从规模上看,以2010数据分析,中国化纤产量达到3090万吨,其中涤纶产量达2513万吨,锦纶产量仅为161.8万吨。

  具备优异耐磨性和强力、具有良好吸湿性和弹性的锦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业内人士长期以来的共识。而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除了原料己内酰胺的严重匮乏,关键还在于规模化工程技术与装备的缺失。很长一段时间,己内酰胺反倾销在客观上对国内锦纶行业原料供应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在心理上消磨了业内的创新意志与技术进步的动力。令人欣慰的是,这两天通过鉴定的“单线日产200吨锦纶6高速纺用高性能切片装置及工艺技术”项目,不仅在推进中国锦纶产业链升级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更让人们看到了锦纶行业长时间沉闷之后的活力与爆发力。

  缓慢发展

  1938年10月27日,在美国杜邦公司科学家卡罗瑟斯研究小组的潜心研究下,世界上第一种合成纤维——聚酰胺66纤维诞生了,杜邦将这种合成纤维命名为尼龙(Nylon)。不久,杜邦公司即建设厂房,于1938年在中间实验室正式生产出第一批尼龙产品。其后的1941年,涤纶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工业化,锦纶6在同一年实现工业化。

  锦纶的问世,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此首先用它制成降落伞和其他军用品。战后,锦纶转用于民用衣着、织袜,风靡全球。上世纪60年代,锦纶的产量曾经名列合成纤维的第一位。但其后,聚酯涤纶后来居上,尤其是大容量聚酯工程技术装备的国产化让国内聚酯涤纶的发展如日中天。

  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及行业的发展,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锦纶长丝生产国,也是锦纶原料全球主要的进口国。近几年,我国锦纶产量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而作为锦纶丝原料的锦纶6切片,特别是适合高性能高品质锦纶丝的锦纶6切片,长期以来一直依赖进口,如2010年进口量80.5万吨,金额达20多亿美元。国内锦纶切片发展步伐严重滞后于纤维发展,已成为锦纶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国内锦纶行业从单线产能每天几吨到几十吨,经过了漫长岁月,而且需要大量的投资成本,建设周期长。上世纪90年代,国内整套引进的锦纶6切片聚合装置,产量低(15吨/天)、能耗高、质量差,无法满足现代锦纶企业的要求,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截止到2009年,国内现有的锦纶6聚合装置,虽然单线产量最大达到日产75吨,但质量无法满足高性能差别化锦纶长丝的需要。

  重要突破

  2007年8月,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承接了长乐力恒锦纶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规模为单线日产200吨(最高达210吨)的锦纶6聚合生产线工程。该装置于2009年10月顺利投产。

  5月5日,“单线日产200吨锦纶6高速纺用高性能切片装置及工艺技术”项目鉴定会在福建长乐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堪称聚酯装备技术国产化的核心人物,以他作为主任,由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的资深专家组成的高规格鉴定委员会,反映出业内对该项目的重视,以及其对行业产生的重大作用。大型化、优质化、品种多样化、节能减排是专家对该项目的精辟总结。

  日产200吨锦纶6聚合项目,其装置为国内首套单线产能最大,采用二段式聚合和全回用技术,将萃取水蒸发蒸馏后直接回用到聚合工序,实现每吨切片的己内酰胺耗用量下降至接近1001千克的水平,大大降低了原材料耗用量。

  同时,该项目具有能耗低、产品性能优良等特点,用相关技术生产的半消光切片,质量接近台湾力鹏和德国巴斯夫,能够满足国内锦纶6高速纺用高性能切片的要求;相关装置最大程度地节省了工程投资,缩短了建设周期(22个月),为我国的锦纶6高性能切片生产开创了一条新路;在工艺和设备方面大胆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技术,随着装置顺利投产和开车的一次成功,相关技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为国内锦纶6切片聚合工业的发展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该项目形成了锦纶6连续聚合生产工艺、锦纶6连续聚合生产工艺中己内酰胺的回收方法、锦纶6连续聚合生产工艺中二氧化钛添加剂的配制、锦纶6聚合DCS控制装置等发明专利。整套装置涉及工艺设备总台数262台,其中定型设备123台,非标设备139台,部分设备的创新设计在国内属于首创,如锦纶6聚合新型萃取塔和锦纶6聚合新型干燥塔两项已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几点启示

  事实上,单线日产200吨锦纶聚合项目对业界的意义,已经超越了项目本身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还促使业内对产业链合作方式,对中国锦纶产业的定位等进行重新思考。

  北京三联虹普公司与长乐力恒锦纶共同作为被鉴定方参与,开辟了技术鉴定的新模式。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迪告诉记者,这种生产企业与工程企业联合参与鉴定的模式,体现出产业链横向更紧密地结合,是未来更多企业值得尝试的道路。三联虹普与力恒锦纶已有了多年的深入合作。“从第1期合作到第11期,我们的合作非常轻松和有效。对工程公司来讲,需要更为理解它的客户,能够鼓励它作更多的具有突破性的尝试,并有容忍失败的度量,而力恒做到了。”刘迪这样评价双方的合作。

  记得前段时间碰到欧瑞康巴马格的某负责人,他对记者讲出了同样的观点:“哪些企业能够给工程装备公司充分的理解和发挥空间,哪些企业就能够在技术进步方面更快获得突破。”他分析认为,中国的很多企业已经具备了这种品质,因此能够最快将技术、装备进步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另一些缺乏这种品质的企业,在竞争中明显越来越处于劣势。

  另一方面,该项目引发了业内人士对中国锦纶业定位的重新思考。记者问长乐力恒锦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龙:“在世界锦纶产业中,您如何定位中国锦纶业?尤其是与中国台湾相比,大陆锦纶业的水平如何?”陈建龙很直率地回答:“力恒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品质,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够与台湾优势企业媲美。”看似答非所问,实则以小见大。陈建龙的自信还来自于国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巴斯夫总裁到力恒锦纶参观后十分惊讶并大加赞赏,提笔写道“中国的巴斯夫”。当然,单个企业的水平仍然难以代表中国锦纶行业的整体水平,但它正在悄然提示——中国锦纶业的春天终于来了。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锦纶  杜邦  锦纶长丝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